从清晚期北京第一座皇家园林“万牲园”的开放,到近代北京第一座公园中央公园的筹建,百年禁苑成为民众公园,公园渐渐走进市民生活。新中国成立后,紫竹院公园、陶然亭公园、玉渊潭公园等陆续建成开放,此后的几十年,北京不断拓展绿色空间,如今,北京成为“千园之城”,实现了从一园到千园的巨大转变。
由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主办的“到公园去”展览正在中国园林博物馆展出。展览通过老照片、历史档案、老票证、视频资料等200余件展品资料,带观众沉浸式感受公园的次第开放,回顾百余年北京公园演进发展,探寻公园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历史印记。
观展·解码
募款4万余元
建成近代北京第一所公园
还没步入展厅,观众会首先被一辆铛铛车吸引。“这是我们还原19世纪30年代的一辆车。铛铛车作为当时北平城的主要交通工具,串起了北海、景山、中央公园、太庙等公园。”园博馆展陈部策展人殷伟超告诉记者,以这辆铛铛车为视线导引,在展厅里,观众们将穿越百年,依次停靠并参观历史名园。
“北京公园的开放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公园’的概念是从鸦片战争后初步进入人们视野的,当时梁启超、康有为等均在报纸上撰文介绍西方公园及其益处,对启发人们对公园的认知起到了良好作用。”殷伟超说,在农事试验场的基础上,万牲园(现在的北京动物园)建造而成,于1907年正式开放。1908年,农事试验场正式开放,成为清末开放的第一座皇家园林。园内展出大量动物及标本,展示大量奇珍异兽,成为供人游览玩乐、令人赏心悦目的公园。
但近代公园的开放则要从中央公园(现在的中山公园)说起。“1913年,时任内务部总长的朱启钤在开展改造工程时发现,社稷坛虽已经一片荒寂,但地址开阔,处在内外城之中央,交通极为便利,是开设现代城市公园的不二之选,萌发了为北平开辟第一座公园的想法。”殷伟超介绍,但当得到政府批准后,因为刚刚建立的政府无力拨款,朱启钤只好邀集军政各界及旅京绅商发起募捐,半年时间募款4万余元。本次展览上,观众们可以看到公园初建时的收支报告,从中不难看出,其收入主要源自董事成员的捐款。
经费解决后,从9月开始,清理庭院、平整道路,并在天安门外西侧的皇城城墙上开辟公园南大门。1914年10月10日,中央公园正式开放。
殷伟超说,初创时期的中央公园仅具雏形,十分简陋,却为市民提供了公共休闲的空间,对当时城市建设的开创性意义不言而喻。从仅有的五色土和拜殿,到先后建设新式赏花的温室“唐花坞”,传教礼仪的“习礼亭”,新式茶座“来今雨轩”,公园已经具备一定规模。
20年间
10家公园对外开放
中央公园的成立可谓开历史之先河。从20世纪初至1928年的近20年间,北平城内的10家皇家御苑及坛庙园林次第向公众开放。
1915年6月17日,农历端午佳节,先农坛被辟为市民公园正式售票开放,成为经过精心选址和规划后在北平南城开放的第一座公园。坛内新辟鹿囿、花圃、书画社、球场、茶社等,还不时施放焰火,放映电影,成为公园特有的景观。
相比先农坛,北海公园的开放历经曲折。1916年到1925年近10年间,北海公园先后五次提议开放却屡遭失败,直到1925年8月,终于对外开放。“五年提议,十年始成,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开放公园的时代呼声是得人心的。”殷伟超说。
此次展览中,展示了一张来自北海公园的老门票,当时每张门票铜圆20枚。“这是北海一位职工收藏的,我们特别征集过来进行展出。”殷伟超说,在展览中,观众还能看到从颐和园征集而来的老门票,以及“北京市名胜联合游览券”,当时市民凭票可参观天坛、太庙、北海、先农坛、中央公园。
皇家祭坛的开放背后也有一段故事。殷伟超介绍,1913年1月1日至10日,天坛与先农坛向公众免费开放10日,“不售入场券,凡我国男女、吾界及外邦人士均可随意入内观览。”这是官方第一次对民众开放皇家祭坛,游人如织,轰动一时。直至1918年1月,在政府内务部的主持下,天坛被辟为公园,正式向民众开放,祈年殿、斋宫、皇穹宇等处均向游人开放,大家可购票参观。
1928年,景山正式开辟为公园,建筑修葺一番,成为游人登览之所。至此,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皇家禁苑向公众全面开放。
文人志士
在公园里发出时代呼声
随着公园的次第开放,“到公园去”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公园成为公共事业、文娱游乐和历史文化的汇聚地,对推动社会文明风尚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许多老照片。比如在北海公园,园内夏季可以举办赛船会,冬季举办化装滑冰舞会,园内还有咖啡厅、茶座,逢公园开放纪念日、民俗节日会放焰火、举办灯彩游园晚会等,活动十分丰富。在中央公园里,董事长朱启钤成立了北平第一个民间体育组织行健会,会员可以在公园里打高尔夫,进行各种文化娱乐体育活动。
香山公园里还创办了香山慈幼院,收容教养当时水灾中的200余名难童,同时吸纳京师及郊区满、汉儿童500人入院,到1930年,香山慈幼院规模逐渐扩大发展为六所学校,开创了中国近代慈善教育的先例。
“公园给市民休闲游玩提供了新的场所,也逐渐成为了社交活动、文化交流、思想碰撞的重要载体,是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培养基地。许多文人志士组织社团活动、举办演讲集会,发出青年一代的时代呼声。” 殷伟超说,观众在此次展览中,还可以了解许多发生在公园里的红色故事。比如李大钊曾在中央公园的来今雨轩发表著名的演说《庶民的胜利》,点燃了革命志士心中救亡图存的火种;陶然亭公园慈悲庵是早期共产党人在北京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
开放后的公园环境优美,见证了不少文人雅士津津乐道的爱情故事。“汉语言学之父”赵元任与“中国第一个医学女博士”杨步伟的爱情就发生在公园中。1921年6月1日,两人在中央公园格言亭拍摄了合影,将其与“结婚通知书”一起寄给了众多亲友,成就了一场特殊的婚礼。这场没有婚礼仪式的婚礼,是近代初期“文明结婚”的最早范例。
展览中,一个不起眼的方形四足铜炉,却见证了中共中央领导人“进京赶考”的峥嵘岁月。益寿堂是颐和园万寿山东坡的一处院落,是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进京赶考”抵达北平的首个落脚地。殷伟超介绍,3月的北京乍暖还寒,工作人员用益寿堂的铜炉生火取暖。毛主席在此会见并宴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主人士,共商国是。
观展·解码
再现6件珍贵老档案
除了票证等老物件,展览上,还再现了6件珍贵的老档案。“过去2年多,我们一直持续不断地收集历史资料。”殷伟超说,对此策展团队还特别前往首都图书馆、北京市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查询复制了许多档案、老报纸。比如展示的1925年北海公园游园规则,记录了公园开放时间、售票方式,规定不得携带脚踏车入内,不得在公园里攀爬、垂钓等。“这和现在文明游园的倡导是一致的。”
为了让观众加强沉浸式感受,展览上设置了许多体验装置。比如展厅入口处的数字交互体验,市民可以选择长袍、中山装、学生装等不同身份和着装,再选择颐和园、景山等不同公园,通过现代技术和百年前的公园合影;北海公园站牌前,一台VR设备,可以让观众“穿越时空”,虚拟体验不同时期游船赏景的时代变迁。此外,观众还可以拿起听筒,聆听公园里的鸟鸣声、划桨声,公园里的戏曲、音乐会以及《庶民的胜利》演讲等。
“其实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景是延续的。到公园去,也是以前各个时代民众所追求的。” 殷伟超说,如今北京已经成为拥有8处世界文化遗产,25家历史名园和1065座公园的“千园之城”。希望看完展览的观众,会主动叫上三五好友,“走,到公园去!”
观展·提示
●地点:中国园林博物馆主题展区二层四号展厅
●展期:至12月31日
●参观方式:“中国园林博物馆”公众号预约 免费参观
本报记者 任珊 文 吴镝 摄 冯晨清 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