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谈升
绍兴的“景”是触目皆是的,2500多年的积淀,底蕴的美无处不在。
初入这座城,印象最深的是井然有序的交通、静谧的街市,喧哗仿佛与这座城无缘,人家接打电话都是和风细雨的,文明成了大家的日常与自觉。
绍兴每条街甚至每条巷都有内河穿过,来来往往的乌篷船,使江南水乡的古韵成为一绝。内河环绕,小桥跟着密布起来。据说,绍兴的大小桥梁有10610座,仅城内的古石桥就有701座。内河环全城相通,那次,我起了个早,沿着内河紧靠商铺的人行道奔跑着,人行道很宽敞,梧桐的树干挺拔,扶摇直上青天,凌空展开绿臂,逶逶迤迤,秀出迷人的风韵。街是街,道是道,人车不混,各行其道。亲近中,我理解了桥的意义,具有“东方威尼斯”之誉的水乡绍兴,桥不仅仅是通途,更是这座城的颜值。
城市因水而显灵气,绍兴的水是长着眼睛的,水灵灵、清澈澈。绍兴河流密布,放眼可望,移步能亲。据说,绍兴独有的乌篷船能通到各条街头巷尾。原先,小渔船、货船均在内河中穿梭叫卖,一派热闹的水城景象。绍兴内河,在繁华与沧桑过后,愈发显得高贵风流。
随着旅游业的崛起,绍兴的内河水路又连通了各个景点。 那天,我们就是坐着乌篷船绕内河游览了鲁迅故里、沈园、书圣故里等景点。我们划桨穿行,水清如镜,指头般大小的鱼儿成群结队,纵情游弋。淳朴的船工见我们饶有兴味地看着水中游鱼,聊着与鱼有关的美食,虽然没听懂我们说什么,但他好像明白我们的意思,指着水中的鱼儿说,政府实行了禁渔,保护了天然水域鱼类产卵、孵苗及鱼苗生长,促进了渔业资源的自然补充和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市民日常食用的鱼类基本是养殖鱼,保住天蓝地绿水清的责任几乎写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在绍兴,鲁迅是绕不过去的,先生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他不仅仅属于绍兴。我们这次不远千里来到绍兴,主要还是因鲁迅而来。我们拜谒了鲁迅故居,参观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回味着中学时代人人都能背诵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40年前,我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总憧憬着有朝一日能到鲁迅的故乡去看看,看闰土,看长妈妈,看美女蛇、老和尚和三味书屋的私塾先生……我曾经模仿少年鲁迅,在村里一户人家的围墙下,翻开砖头,却未发现蜈蚣。我也在雪后的禾坪里,扫开一大片积雪,撒上半斗谷子,用竹子支起谷筛,诱鸟深入,但长绳一拉,谷筛却未能罩住麻雀……
此次我们走进百草园,正是仲夏时节,草木茂盛,园里的皂荚树高大,桑葚紫红,还有知了的欢鸣。其实,经过一百多年的岁月冲刷后,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今非昔比了,不要说桑葚和皂荚树是后来种植的,就是那光滑的石井栏,也只有草土了,但不管怎么样,百草园留给我们的是幸福的滋味。
绍兴不能没有百草园,也不能没有三味书屋,它们恒久地屹立在江南水乡,伫立在我们心里……
本文来自【赣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