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非遗如何照亮当代生活——“齐传承”,品味淄博非遗韵味(二)

旅游资讯 13 0

近日,淄博非遗保护工作成为全省焦点。淄博不仅将非遗视为文化瑰宝,更将其作为城市发展的独特名片,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非遗小课堂:

推荐申报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需满足多个条件。项目必须真实存在,具备突出的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还要对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并在一定群体或地域内世代相传,有较长的传承历史、清晰的传承脉络,并且至今仍以活态形式存在。

淄博非遗项目掠影(国家级)

具有地域特色表演风格的鹧鸪戏

孟姜女传说,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流传千年。其故事源于“杞梁妻哭夫”史实,主人公孟姜、杞梁真实存在。从春秋战国至汉代,故事未离齐国境,后经多个朝代演绎,尤其是唐代“哭长城”情节的出现,明代故事原型大变,但追根溯源,其起源地仍在淄博一带。据记载,公元前550年,杞梁带领军队攻打莒国时战死,妻子孟姜到郊外迎接他的灵柩,悲痛欲绝地趴在棺材上大哭,结果城墙都塌了几尺。最后,心灰意冷的孟姜跳进了淄河身亡。

五音戏,淄博地方戏,全国珍稀剧种,已有400余年历史。1935年,五音戏表演艺术家邓洪山(艺名鲜樱桃)赴上海灌制唱片时,正式定名。它属“肘鼓子”声腔系统,原名肘鼓子戏,传承着山东地区独特的民风民俗文化。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作为全国唯一专业表演团体,创作成果丰硕,多个剧目荣获文华优秀剧目奖、中宣部“五个一精品工程”奖等殊荣。

鹧鸪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的朱台镇上河村,有300多年历史。其唱腔与念白独具特色,唱腔与鹧鸪鸣叫相似,婉转动听,念白结合临淄方言与京剧语言,妙趣横生。拥有《胭脂》《龙宝寿》等五十余部精品剧目。

传承人故事: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春花和张向仁

张向仁正在制作花灯

王春花,周村烧饼第四代传人,凭借精湛技艺和不懈努力,多次荣获国家及省级荣誉。她不仅肩负起保护、传承与创新周村烧饼技艺的重任,更在弘扬传统历史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王春花的技艺传承之路,既是对周村烧饼这一传统美食文化的深情守望,也是对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

而淄博花灯的杰出代表张向仁,其作品不仅在国内屡获殊荣,更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张向仁致力于研究淄博花灯的历史变迁,大胆运用新材料、新技术,使淄博花灯更加贴近群众、题材广泛且观赏性强,为淄博赢得了无数荣誉。

非遗活动:

3月13-14日,全省非遗保护工作会议在淄博举行。济南、东营等6单位代表就非遗品牌活动、区域保护交流发言。参会者观摩淄川、博山非遗工坊及产业现场,为全省非遗保护提供新思路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