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仁县外普拉村
传统古村落 美丽大变身
外普拉书院
近年来,永仁县宜就镇外普拉村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庄发展蓄势蜕变。
外普拉村完善污水管网铺设,在全村范围内推行“门前三包”制度,村民自觉维护环境卫生,村子彻底告别了以往垃圾乱倒、畜禽乱跑、柴草乱放、污水乱流的脏乱差面貌。“村里建造了污水氧化池,大家签订了《外普拉村委会牛、羊、马、驴粪污治理承诺书》,自觉打扫家门口的环境。前段时间党员干部带着我们在大村步行道路栽种三角梅,现在整个村庄可美了。”说起外普拉的变化,村民们脸上充满了自豪。
外普拉村的美丽蜕变不止于此。在追求外在美的同时,外普拉村注重内在文化底蕴和生活品质的提升。“水利、交通、电力、危房改造建设陆续完成,外普拉书院、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公厕等相继建成。我们已经改造了两栋老宅作为旅游民宿。”外普拉村党总支书记黄李乔说。
随着旅游业的恢复,不少游客来到外普拉,感受归园田居般的生活。通过打造农旅融合产业,合作社、生态水稻、乡村旅游、彝绣、女子合唱团等已经成为外普拉发展的“关键词”。
如今,外普拉从过去的贫困村华丽变身为国家AAA级景区,中国传统村落、云南省金牌旅游村、最美乡愁地都成了它的新“头衔”。村民的生活蒸蒸日上,不少年轻人也返乡就业,端起了“旅游碗”、吃起了“旅游饭”。
外普拉村村民的生活环境和精神面貌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不断改变。“千万工程”绘就了万千美景,造福了万千群众,更让万千乡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从观景台俯视外普拉村,这场农村变革、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发展故事正在不断被续写。(记者段晓宇 通讯员王榕萌)
龙陵县雪山村
盘活“老家当” 深山有美景
雪山村水磨坊
近年来,龙陵县龙新乡雪山村依托自身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和传统的农耕文化,实现了农文旅融合发展,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走进山峦叠翠的龙新乡雪山村,沿着新修建的进山公路,徒步百余米便可抵达雪山瀑布脚下。站在观景台上抬头仰望,一条“银河”飞泻直下,气势磅礴。美景藏于深山,要吸引游客前来,道路修建及相关配套设施至关重要。202match3年,龙新乡雪山村对进村道路进行窄改宽、曲改直,7.5公里观景道路的修建提升了游客的旅行体验。游客罗春砜说:“这里的植被保存得很好,道路修到山下,下车就可以进山,以后我会邀约更多的朋友一起来体验。”
雪山村的水碾水磨群位于雪山河沿岸,东起上游花木头,沿河向西至下游淘金河,共建有18座水碾、水磨房,修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在雪山村可以体验传统的农耕文化。‘雪山碾子米’凝结了先人的智慧,将亲手做的碾子米带回家,也是雪山乡村旅游的一个亮点。”雪山村党总支书记赵国朝介绍。
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雪山村还致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农耕文化墙体、茶山步道、乡土展陈馆、古树茶研究中心等人文景观同样引人驻足观赏。
村民绍本朝早年在浙江打工,看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便决定回乡创业。他先后投资了150多万元,在自家老宅建起了民宿。憧憬未来,绍本朝信心满满:“村里的基础条件越来越好,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民宿生意一定‘芝麻开花节节高’。”
近年来,村民们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与加工产业,打造千亩梅园、望天坡茶园,种植优质水果、茶叶等并加工成特色伴手礼。2023年,雪山村游客人数达5万余人次,带动村民增收400万元。
如今,雪山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愈发顺畅,村民日子更红火。“随着村里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雪山村的知名度会越来越高。”赵国朝说。(记者李建国 通讯员赵欢欢 侯云鹏)
云县村头村
游客引得来 更要留得住
青山环绕,翠影摇曳,位于云县茶房乡的村头村仿若一颗明珠,镶嵌于山峦之间。漫步在规整的乡间小道,只见青瓦白墙之下,户户皆有“景观院”,村村尽是“小游园”。村头的红谷景区热闹非常,欢声笑语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近年来,村头村依托特有的红色资源优势,打造茶房乡革命烈士陵园、中共临沧地下党组织旧址、村头红谷“三点一线”的红色线路,推动红色旅游资源和农文旅融合发展。其中,村头红谷通过打造乡村旅游产业园、休闲观光采摘体验区、亲子游乐体验区、餐饮综合服务区、茶文化体验区的“一园四区”模式,吸引了大批游客参观打卡。
随着红色旅游不断发展,村民也获得了实在的收益。村头红谷为当地提供20余个就业岗位,5人实现零工就业,月平均工资2500元。此外,每到旅游旺季,村民便开始在家门口摆摊销售当地农特产品。“现在我的豆腐生意越来越好,外地游客的到来,为我们村带来不少好处。”村头村小中山一组村民杨国琴说。
不仅要让游客愿意来,更要让游客留得住。村头村新寨自然村实行“三户一周”轮值保洁,环境卫生保洁成效以积分计量,年底给予满分农户生活用品奖励,实现了农户从“要我治理”到“我要治理”的转变。围绕绿美村庄建设目标,村头村推行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三小园”建设,描绘出村在绿中、人在景中的新画卷,居民实现出门见花、移步入园、推门闻香、抬头赏景。
村头村借助村规民约,引领广大干部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培育文明新风。村头村成立红白事服务中心以来,文明节俭新风兴起,移风易俗的种子深深扎根在广大村民心底。如今在村头村,村民之间总是相处融洽、一团和气。
“家家户户轮流打扫卫生,邻里乡亲其乐融融,来这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也富起来了。”村头村党总支书记张世忠说,正如村头村新寨自然村村口“我是一个幸福的农村人”大字写的那样,如今的村头村,正凭借着村民的自治与努力,迎着旅游的春风,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记者李春林 见习记者隋鑫)
陆良县清河社区
打造“荷花里” 宜居又宜游
百花巷里,月季、玫瑰、山楂、绣球、多肉植物等数十种花花草草,在微风吹拂下摇曳绽放;拾遗巷的墙体上,缝纫机、手表、自行车和录音机“三转一响”等传统老物件的绘画形态逼真;农耕巷里,雕刻着岁月年轮的犁、耙、蓑衣、石磨、石碓、草席架等农具,折射出农耕时代的场景……走进陆良县三岔河镇清河社区“荷花里”,人们便深深陶醉在眼前的美景里。
清河社区地处陆良坝区,11个居民小组的1088户人家全部居住在杜公河两岸。过去,这里杂乱无序,卫生状况堪忧。2021年6月,清河社区以党建引领“立柱子”、环境整治“挣面子”、文旅融合“搭台子”、发展经济“强里子”、促进和谐“架梯子”为思路,充分挖掘高原水乡独特魅力和潜力,将社区打造成为既有城市品位、又有乡村气息的宜居、宜业、宜游的“荷花里”。
“荷花里”工程实施以来,当地拆除了影响村容村貌的半截墙、破房乱屋和露天茅厕,开挖和疏通了排放污水的大小沟渠,铺筑了连通各家各户的水泥路,打造了充满乡土气息的百花巷、农耕巷和拾遗巷,当地居民也开始利用自家的便利条件发展乡村旅游。
“荷花里”建好了,游客也一天天多了起来,每逢周末、节假日,村里都热热闹闹。清河社区围绕配套服务打造的一批新兴业态应运而生,除建起4家富有烟火气息的民宿馆外,社区还打造了一次性能接纳上百人的“荷花苑”,吃、住、玩一条龙服务。漫步“荷花里”,人们既能体验乡村的韵味、寻觅久别的乡音和乡愁,又能感受城市的品位,找寻生活的舒适和浪漫。(通讯员顾贵明 张馨予)
绿春县平昆村
用好热资源 撬动暖经济
金秋时节,绿春县勐曼河畔的平河镇东斯村委会平昆村流水潺潺、茂林修竹。村头“吱吱”作响的风车、悠哉游哉的白鹅,与清波荡漾的水塘、宽敞明亮的小院相映成趣。
平昆村共22户116人,以哈尼族为主,生态环境优越、水质上佳,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立足这一特色优势,当地大力扶持群众发展以罗非鱼为主,本地江鳅、鲤鱼、草鱼为辅的特色渔业。通过培养一批专业大户种植甘蔗、人参果、香蕉等经济作物,助力村民增收。
去年,平昆村借助沪滇帮扶契机,投入帮扶资金500万元,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于今年初全面竣工。如今的平昆村,白墙红瓦、鲜花点缀、鱼满池塘,建起亭台、观景走廊、纪念墙、广场等设施,人居环境的提升,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当地抢抓机遇,以“温泉+”赋能文旅产业发展,写活平昆村文旅大文章。
今年以来,平河镇深挖平昆村的地热资源,以缤纷海洋为主题,精心规划建设了河畔湾温泉家园。3月,该项目正式运营,打造出以家庭青少年儿童游乐为主、成年人康体疗养为辅的全年龄段温泉旅游度假区,拓展“温泉+文旅村”“温泉+亲子乐园”“温泉+养生”等融合发展模式,激发“温泉+”新活力,点燃平昆村“热经济”。
蕴藏在绿水青山间的一池温泉水,带火了一座小山村,也激活了一条富民产业链,促进了平昆村从“一季游”向“四季游”转变。“每逢节假日,园区单日接待游客上百人次,我们会继续完善配套服务,助力平昆村发展温泉经济。”东斯村委会驻村第一书记李才文介绍,该项目运营以来,平昆村已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温泉月均收入达5万余元。(记者饶勇 通讯员李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