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法源寺:丁香烙刻的时光简史

旅游攻略 32 0

法源寺的丁香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与烂漫春景吸引无数游客寻芳探幽。今年,寺内的丁香花如期绽放,与红墙青瓦交相辉映,在这片禅意花香中,法源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春日诗意的栖息地。

法源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法源寺前街7号,始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完工,赐名“悯忠寺”。传承至今,法源寺跨越了千年岁月,向世人无声地述说着纷繁历史,故而享有“一座法源寺,半部北京史”的美誉。

法源寺山门老照片

千年岁月

法源寺历史悠久,一直默默无闻地矗立于京城大地,看过往云烟。寺庙声名大噪得益于李敖的小说《北京法源寺》。小说依托于法源寺,讲述了清末百日维新的历史。

作为一座古老的寺院,法源寺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也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不少国内外的游客和信徒前来探求它的神秘魅力。

唐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为了纪念在东征高句丽战役中为国家捐躯的士兵,下令在幽州城中心修建寺庙。经过多年的建设,直到696年才最终完工,命名为“悯忠寺”,寓意哀悼为国家捐躯的忠诚将士。

辽代,法源寺备受皇家重视,成为皇家重要的行馆。辽道宗清宁三年(1057),幽州发生强烈地震,致使悯忠寺遭到严重破坏,几近成为一片瓦砾。直到咸雍六年(1070),法源寺重建完成,奠定了后世规模与格局。然而,元末明初的战火又一次摧毁了寺院,法源寺的命运就像中华民族的命运一样,历经磨难,却百折不挠。

明、清建立中央统一政权后,多次对法源寺进行了修葺。该寺于明正统二年(1437)重修,明英宗敕赐“崇福禅寺”。法源寺在清朝时期达到鼎盛。清雍正十二年(1734),寺院又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并更名为“法源寺”,正式被朝廷指定为专司戒律事务的皇家律宗寺院。乾隆四十三年(1778),法源寺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乾隆帝亲临法源寺上香,并赐“法海真源”匾额,悬挂于大雄宝殿之上。乾隆皇帝有感于法源寺悠久的历史,写下了“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的诗句。

1956年,中国佛学院在此成立,成为重点培养佛学人才的地方。但法源寺在“文革”中遭到重创,大量文物遭到破坏。1978年,法源寺恢复宗教功能,次年成立了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1979年,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格局

法源寺平面布局严谨,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共六进院落。第一进院落主要包括山门、天王殿、钟鼓楼等建筑。山门是法源寺的正门,门前设有石狮、石碑等,显得庄严肃穆。

第二进院落主体建筑为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出抱厦三间,歇山顶。左右各有配殿三间,禅堂五间。

第三进院落主体建筑为悯忠阁,这里保存着历代石刻、经幢等,记载了法源寺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悯忠寺重修舍利记》中记载:“大燕城内,地东南隅,有悯忠寺。”据此,学者们推断出幽州城的大致规模和格局。

第四进院落为毗卢殿,也称净业堂,面阔三间,硬山顶。殿内供奉明代铜制造像,分为三层,最上层为毗卢佛,中间为四方佛,下层为千瓣莲花宝座,每瓣上雕有小佛,形成“千佛绕毗卢”的景象。殿中原本珍藏了唐玄奘的顶骨舍利,原收藏于金陵长干寺,后寺毁,故移至法源寺供奉。可惜不久之后被盗。

第五进院落为观音殿,又称大悲殿,面阔五间,硬山顶。

第六进院落为藏经楼,二层,面阔五间。现为历代佛像展室,存放数十尊造像。其中,明代木雕佛涅槃像体量巨大,卧佛长约十米,造像精美。

建筑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理念追求“以中为尊”的中轴对称之美,建筑布局体现出严谨的秩序感。佛教寺庙普遍南北中轴对称、结构稳定、整齐划一。在法源寺中,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阁、毗卢殿、观音殿、藏经楼等构成中轴线,两侧建筑如钟鼓楼、配殿、禅房等对称排列,形成了整体的和谐与平衡,营造出一种严肃而神圣的宗教氛围。

中国传统建筑采用群体布局。法源寺由一系列的院落组成,每个院落均具备其独特的作用和景观,这种设计手法既维护了建筑的独立性,又通过回廊、围墙等元素将各部分巧妙连接,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建筑空间、规模、结构以及装饰细节的精致处理上,可以明显地表现出这座寺院所呈现的佛教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内涵。

法源寺建筑主体以木构为主,砖石结构为辅,寺庙内部聚集了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例如天王殿的建筑材料选择以砖石为主,而其屋面支撑结构则以墙体为主。天王殿在外观设计上,呈现拱门、拱窗等特色,体现了传统古典建筑风格在民国时期的借鉴与仿制。相较之下,以木构架为主要承重系统的悯忠阁等建筑,则以不承重墙体的常见柱廊或壁柱设计,使门窗配置更具弹性。这些建筑的设计既彰显了法源寺历经的岁月变迁和发展历程,又记录了法源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

文化活动

历经千年风雨的法源寺,已演变为融佛教文化与古老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游览胜地。法源寺不仅承载着宗教的深厚底蕴,法会、讲经、赏花、诗会、游览等丰富的文化活动也成为重要的磁石,吸引着游人和信众前来朝拜。

佛教研究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法源寺至今仍保持着其宗教文化的纯正性,不仅是年轻僧侣成长的摇篮,亦为佛教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各类法会在该寺举行,诸如佛诞节的浴佛法会、盂兰盆会、放生法会以及三皈五戒法会等,均吸引着国内外众多信众参与,同时也迎合了特定游客的宗教旅游需求。

丁香诗会法源寺也因其浓郁的丁香而闻名于世,素有“香雪海”之称,吸引着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法源寺内的丁香色泽清新脱俗,芳香四溢,寺院内环境清幽,诵经之声与丁香香气交织。法源寺的“丁香诗会”是明清时期诗人们在踏青时节举办的活动。每年春天法源寺内丁香盛开之时,僧人备好素斋,邀集文人名士赏花对诗。纪晓岚、龚自珍、林则徐等人以及名噪一时的“宣南诗社”,都留下了著名的诗篇。2002年,法源寺恢复丁香诗会,并自此于每年4月10日定期举办。丁香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吸引着八方游客。如今,法源寺的“丁香诗会”在融合传统、民俗和地域文化方面,具有独特地位。它不仅召集了众多京城诗人,更吸引了众多外地文艺人才,他们慕名而至一同汇聚于法源寺之中。丁香诗会已逐渐演变为北京地区一道独具魅力的文化风景线。

每年四月初,法源寺丁香盛开

摄影:杜马

文学作品 《北京法源寺》中,作者李敖巧妙地将北京宣武区法源寺作为故事核心,通过描绘一段跨越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的历史时期,反映了中国志士仁人致力于国家振兴的艰辛历程。该作品不仅揭示了法源寺的历史地位,而且将其与虚构的叙事相结合,形成了一个真实与虚构交织、信史与传言共存的叙述框架。通过对法源寺的空间意义的层层叠加,李敖成功塑造了一个既属于历史,又融入想象的文化符号。使得法源寺不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是成为真实与虚拟、官方话语与个人原创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现。

名人效应1924年,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访华期间,参观了故宫、天坛、北海、法源寺等,可以看出,法源寺当时是北平城内与故宫等齐名的著名景点。遥想当年,法源寺吸引了泰戈尔、梁启超、林长民、胡适、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等著名人物,欣赏古寺、丁香,品味中华文化。

泰戈尔与林徽因、徐志摩在法源寺

文旅发展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全市33个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2017年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被纳入宣西—法源寺文化精华区。法源寺地区因寺而兴,具备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及文旅路线的潜力,例如规划法源寺至牛街清真寺的宗教文化游径,以彰显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借助近年来成为热门打卡地点的契机,法源寺街区有望整合其旅游资源,利用这一优势,在北京旅游市场占据重要地位。通过精心策划与营销,该地区有望打造出特色旅游品牌,进一步推动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

从大唐王朝开始兴建,到辽金宋元不断壮大,从明清时期兴盛发达,再到近现代的保护与传承,法源寺谱写了壮丽的建筑、文学、旅游、宗教交响乐。法源寺在年复一年的丁香花丛中不断吸纳,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形成了与宗教文化相融合的独特建筑风格,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佛教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后,法源寺将继续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讲好新故事。

(作者胡燕是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王曼凝是北方工业大学本科生。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本文详见于【《家族企业》杂志2024年11月刊】未经本刊授权,不得转载;经本刊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