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在山城爬坡上坎长大的娃儿,我自认见过江湖——洪崖洞的吊脚楼悬着万家灯火,解放碑的霓虹照亮两江潮涌,李子坝的轻轨穿楼而过,十八梯的石板路叠着百年故事。但上周去荆州出差三天,我这个"江湖儿女"被彻底征服:荆州人,你们是把"牛"字刻进骨子里了吧!
一、荆州人的"时空折叠术":三国在城墙根发芽,楚辞从早餐摊飘香
刚下动车时我还嘀咕:"不就是个三国古城嘛?"直到我在黄家塘米粉店嗦到那碗早堂面,鳝鱼骨熬的浓汤裹着碱水面滑入喉咙,同桌的娭毑突然推来一碟腌萝卜:"幺儿,配起吃更巴适!"这架势,活脱脱《三国演义》里老将黄忠递刀的气魄。
后来才晓得,荆州人把历史腌成了家常味:鱼糕选长江活鲩鱼现打,元豆泡糯米必须用沙市老酱,连锅盔都要在古城墙影子下烤才酥脆。更jue的是荆州坐拥26处楚汉遗址、700多件国家一级文物,却让古董在菜市场复活。逛张居正故居时,穿JK裙的女生和摇蒲扇的大爷同框自拍,去年端午龙舟赛涌进30万游客,护城河边连瓜子壳都看不见。
荆州人嘴上念着"小城市",手里握着大乾坤。去年长江文化论坛在荆州开幕,17国专家围着楚式漆器惊叹,本地导游却很淡定:"我们博物馆库房还有八千件没摆出来呢!"
二、荆州人的"江湖气":指路要送到巷子口,帮忙不论三伏九寒
在荆州第二天我在红星路转懵了。手机地图在巷弄里打转,蹬三轮的大哥直接刹停:"找大赛巷?跟我走!"他穿了三道巷子把我带到目的地,摆摆手就消失在早市人潮里。这让我想起沙市码头的老话:"在荆州问路,不问东西,只讲情义。"
荆州的"侠气"浸在血脉里,抗疫时32家餐馆组成"爱心厨房",给医护连送83天盒饭;湖南文旅局的人提起荆州就感慨:"十年长江游轮合作,他们连碗鱼糕都没让我们空手回。"更震撼的是荆州长江救援队18年救起1400余人,队长李华五次横渡激流捞起溺水者,还曾冲进溃堤险段转移群众。荆州人总说:"搭把手的事,算么子大事。"
三、荆州人的"暗劲儿":GDP藏着长江密码,闷声搞出中部黑马
我原以为荆州就是个"古城观光点"。查了数据吓一跳:荆州去年GDP逼近3000亿,湖北第四,增速冲进中部前五;长江中游城市群里,荆州工业投资增幅连续三年超20%,妥妥的"江汉平原发动机"。更狠的是这里水陆空通吃,浩吉铁路运煤专列呼啸而过,盐卡港集装箱直通上海洋山港,沙市机场新开12条航线。
荆州人不声不响,出手就是王炸。全国三分之一的汽车活塞环产自荆州,美的冰箱华中基地扎根十年,连航天员聂海胜回老家都要打包鱼糕。朋友打趣:"我们荆州啊,就像早堂面的碱水劲——看着低调,嚼起来带劲!"
四、荆州人的"骨气":文脉刻进脊梁里,好人多到能拍连续剧
全市37人入选"中国好人",9人获评"荆楚楷模",1700多人登上"荆州好人榜"。在荆东社区,整面墙贴满"微善事"照片;文湖公园打太极的大爷们,突然齐声背起《离骚》——因为"屈原是我们老祖宗,幼儿园伢都晓得'路漫漫其修远兮'"。
荆州人把文明养成条件反射,三伏天环卫工休息站的老姨妈,递凉茶非要塞把瓜子;乡村教师李丙珍扎根湖区38年,划烂7条木船接送学生。朋友说:"在荆州,你钱包掉了可能有三个人追着还,但没人会要酬谢——觉得丢我们楚人的脸。"
荆州人教会我的事——真牛的人,从来不说自己牛
回重庆的动车上,我看着窗外连绵的江汉平原,突然领悟了荆州人的"牛":
他们牛在能把三千年文脉揉进鱼糕里,牛在守着长江黄金水道却不争虚名,牛在好人好事多到能出百科全书,更牛在总用行动代替吹嘘。这种"沉默的骄傲",才是最硬的底气。
下次哪个兄弟问我荆州怎么样,我jue对给他胸口一拳:"去感受哈嘛,那里的人把'牛'字写进了楚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