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甘肃网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曹旭)悬崖峭壁间,炳灵寺石窟山峰若隐若现,犹如自然界的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神秘的光芒,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10月15日,“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网上主题活动采访团一行来到位于临夏州永靖县的炳灵寺石窟,走近洞窟群与守护者,近距离感知石窟艺术,全方位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续写甘肃石窟故事。
采访团走进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位于临夏州永靖县城西南52公里处的小积石山中,与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为甘肃三大石窟。炳灵寺是藏语“仙巴本朗”的音译,意为“十万弥勒洲”。南北朝时期,炳灵寺被称为“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或龙兴寺,宋代以后称炳灵寺。
历经1600多年的沧桑发展,炳灵寺石窟被赋予了珍贵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据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贺延军介绍,公元四世纪,在西秦佛教信仰的影响下,佛教在炳灵寺勃兴,炳灵寺石窟第169窟就是这一时期营建的。窟内有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墨书题记,这是目前国内石窟发现最早的纪年题记。该题记为炳灵寺石窟的考古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纪年资料,也为中国早期石窟的断代提供了一个标尺。
然而,由于红砂岩质地较软的特性,以及地质灾害频发、黄河水侵蚀等原因,炳灵寺石窟的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从1955年成立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到20世纪70年代末,炳灵寺石窟的保护工作以“守住”为主,防止破坏、防止被盗。80年代初到2000年前后,随着炳灵寺石窟守窟人员增多、经费增加,保护工作从单一的“守”开始向保护和研究转变。
“最近几年,我们对山体和河道进行了加固,开展了防护排查,防止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石窟造成损害。同时,对石窟进行了调查研究,拟定了具体的保护方案,特别是对盐碱化等进行了科学治理,保护工作已经走向科学化、科技化。”贺延军如是说。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