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杀虎口,难显走西口的苍凉

旅游攻略 12 0

作者:沈子友(心系远山)

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三条移民通道。其中闯关东的“关”,即山海关,早已“闯”过;下南洋的“洋”在我国东南、华南沿海一带,起点可能不止一处,有到过的有未到过的;而走西口的“口”,即杀虎口,则在更遥远的大西北的晋蒙交界处,想“走”就不会䣁么容易了。因此,这次远行即便绕路,我也要走一走。

东有张家口,西有杀虎口。相较于东口.,西口地处偏远,距右玉县30公里,右玉距大同有109公里。

8月6日下午5点从大同出发,7点多到达右玉县城,第二天早7点再乘第一班公交车前往杀虎口,开始沿途还有人上下车,而到终点时就剩我一人了。刚好路对面有两位中年人在商量什么,见我下车后便热情地问我从哪里来、是专门来的吗?在得到我的回答后,更热情地为我介绍了周围的景点。

根据他们的介绍,我首先穿过了右侧的一片树林,找到了掩映在树丛中的西口古道的起点。

古道的起点为“通顺桥”,建于明代,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过桥之后,便走上了一条石砌小道,道面上铺的各色石块已磨去棱角,踏出了深浅不一的印痕,显示出千年古道的沧桑。

沿古道前行,远远望去便见一古朴的城楼,就是古杀虎堡。进入堡内,已是一片平坦的虚墟,右侧一类似戏台高地上的杂草中,立一“杀虎堡”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右侧有一条被杂草淹没的小路,通向一没有几户人家的村庄。

远远望去的古杀虎堡

即将消失的村庄。

当我刚要走出这座显然是新修的古堡城楼的时候,堡外的小路上迎面走来了一位年轻的女士,她一手举着无人架,一手拿着照相器材,碰面时对我说,前面没有什么了,只有一个城楼、一座桥……

我循声走出堡门,迎面是一座新建的影视城,据说是当年拍摄走西口电视剧时所建。当年的宣传牌还在,看上面的内容,好像不仅仅是拍摄电视剧,而是景区开发的一部分。但看现存的房屋,都已闭门锁户,不知是没有开发起来还是季节的原因。

影视城是新建的,而这座城堡则是古老的,应该是杀虎堡的一部分,这从断垣残壁中可以看出。

上面这座堡门叫平集堡。在一座古堡内竟过了三道堡门,有点看不懂,据说这是连环堡。

右玉为“古堡之乡”。

这座桥叫广义桥,建于明代,为二心圆单孔尖石拱桥,长24.7米、宽0.75米,孔高6米,是架在杀虎堡城门南的一条小河上。

边走边看,古道很快就走完了。从通顺桥到广义桥差不多也就一公里多一点,但却有路有堡有桥,使人从磨光的石铺路面上、古堡的断垣残壁上以及桥头上的石狮子上,体验了当年走西口的人间沧桑。

杀虎口博物馆。

从古道返回,我来到了杀虎口博物馆。

博物馆前有康熙塑像,馆内展览分:不到长城非好汉、茶马古道天下晋商、淳朴民风撩人醉三个单元,利用丰富的图片及实物资料,介绍了杀虎口的前世今生,展示了杀虎口所独有的边塞文化、军事文化、晋商文化和走西口的文化。

长城

从博物馆出来,登上长城。这是新建的一段,不到1000米。据说由东侧上,可看到一段残存的明长城,但因正在施工已封闭。只有转头往西,往北看去,两山对峙,一水中流,足见其当时的军事价值。不过,那山那水已是内蒙古地界。由这座城门开始,分为口内口外,历史上是草原与农耕两大文明的分界线。往西一看,一条河流顺地势而下,两岸树木荗密,形成一片湿地。要不是亲眼所见,还以为是口内的某个地方。

黄沙漫漫,关山重重,加上走西口的山陕民歌,构成了我脑海中走西口的悲怆场景。体验当年的荒凉,是我到此一游的初衷。那么,这种场景我看到了吗?

其实,从踏上右玉这片土地开始就已有了答案。从大同到右玉,一路上地广人稀,但我看到的都是成块连片的树林和草地,不但没有看到裸露的黄土沙地,而且河流和凹地里还积满了水。“这里不干旱了吗”?我问司机张师傅;回答“一连下了三天的雨”。“经常下雨吗”?“比以前多多了”。“以前的黄土沙漠还有吗”,“基本上没有了”。

以上是我与司机张师傅的对话,他看我对右玉有所了解,便问我是怎么知道右玉的,我说因为我看过一部电视剧,他抢着回答《右玉的县委书记们》。我问“那是真吗”?他说“是真的,我从小开始就栽过不少树”。

答案就在这里。

历史上的右玉,干早缺雨,森林覆盖率不足0.3%,人民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第一任县委书记开始,带领全县人民植树造林,改变生态,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形成了一种“右玉精神”,到目前为止,全县森林覆盖率已达到了54%,生态彻底得到改变,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

右玉变了,杀虎口变了,历史上的走西口已真正成为了历史。

2024.10.18于泉城济南

作者沈子友(心系远山),山东日照人,1970年入伍,1984年军转工,中铁十四局退休。

编辑:李勋修/尤宝清/张星华《青烟威文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