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过半,成都是诗也是远方

旅游资讯 28 0

正在建设世界文创名城的成都,近年来便在探索:怎样以文化为“远方”。

当旅游不再只是“看山看水看风景”,如何深挖历史文化内涵,由此构建新的旅游消费场景,推出适用于游客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的旅游产品,成都正以“诗与远方”答题。

据统计,成都“五一”假期首日,外地在蓉游客175.2万人次,同比增长5.7%;全市A级景区接待游客139.3万人次,同比增长28.4%。其中,文博游,在“五一”首日尤其火爆。

这个“五一”,来蓉的游客激增,他们喜欢旅途中满满的“文化味”,就源于成都在消费场景和文创产品方面的深耕与更新,具体是:以文化为“远方”,让旅游有“诗意”,从而让游客确认,成都就是“诗与远方”。

01

以文化为“远方”

故宫文创年收15亿,其启示就在于: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携带的情绪记忆,让每个游客都能凭借相关文化记忆找到自己的“远方”。

正在建设世界文创名城的成都,近年来便在探索:怎样以文化为“远方”。具体来说,是以文创+美食的方式,创新呈现成都的历史文化,让成都不断涌现“头回客”和“回头客”。

一口吞下“成都”,一杯饮尽“草堂”,一眼重返“三国”……今年“五一”,这些崭新的文创产品,就因以文化为“远方”,以文明引“记忆”,以文创激“情绪”,拉近了游客与成都的物理距离和精神距离。

如游金沙遗址博物馆,除了常设展览“走进金沙”可让“古蜀文明”被游客“看见”,用太阳神鸟、青铜立人等文物元素和九眼桥、宽窄巷子等地标元素设计的“只此成都双色雪糕”,因有这座城市的文明符号和文化记忆,还能满足游客“古蜀文明可以‘吃’”的多元化需求。

该馆今年“五一”推出的“寻遗·寻艺”非遗体验活动,核心是让游客互动,具体是通过錾刻、绳编、蜀锦、竹编等非遗技艺,带引游客一同解锁古蜀文明密码,让游客对传说中的金沙文化和非遗技艺可触可感可学。这样的文旅消费新场景,于游客而言,即使是“头回客”,也乐意成为“回头客”。

事实上,成都能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前三,就源于它,善于川剧“变脸”般更新文旅消费场景,精于深耕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并致力于让游客以此为“远方”。

02

让旅游有“诗意”

在文旅发展中,以游客为中心,让山水景观退后成背景板,让旅客自带剧本主动去寻找“诗意”,从而让旅游生活更有“诗意”,成都深谙此道。

如大田星空音乐会,是成都新津的天府农博园于今年“五一”推出的文旅消费新场景。当7000平方米冰屏化作流动银河,以田园为舞台,以星空为伴舞,共唱金曲,共品美食,共饮美酒,此情此景,共振了什么?这场“无差别合唱”,共鸣了“全龄友好”,共振了游客向往的“诗意生活”。

这让人联想到阿那亚的孤独图书馆。十年来,这个临海的图书馆,游客络绎不绝,是因这里可以找到“孤独”。表面看,是图书馆火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专程前来感受“孤独”,实际上是成长的需要,背后对应的游客需求则是“求安慰”。令人慨叹的是,“孤独”成为文旅消费新场景,竟然长达十年不衰。

寻“诗意”,找“孤独”,既是个性化旅游需求,也是群体性旅游需求。若用克里斯坦森的“焦糖布丁理论”,来揭示这些文旅消费破圈走红的本质,正是:人们之所以乐此不疲愿意来消费,就在于你能帮他完成生活中的某项任务。

全新的文化体验,执着的诗意追求,游客如今渴求的“诗与远方”,正刺激旅游消费升级,旅游供给也必须跟上“创新”。成都,正走在“以文化为远方,让旅游有诗意”的创新路上,也期待它,始终“以游客为中心”,并在文化味道上和城市精神上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