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互联网发达的时代,能活跃在网上的多数都是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以及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年轻人。
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袤,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是几个一线大城市可以概括的。
有人说,小县城才是中国的底色。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中国总共有2000多个县城,囊括了9亿多居民,这个数据,超过了总人口的一半。
显然,他们的状态更能体现中国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
那么,留在小县城中的人们,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
平淡的小县城日常
和大城市的快节奏相反,小县城里的生活节奏,总是缓慢而固定。
很多人定居于此,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生活——起床、工作/休闲、吃饭,生活的圈子大多数不超过方圆2公里。
这在大城市是不可想象的,在上海,很多单方面的通勤距离能够横穿整个县城,通勤时间一小时都算短的。
因此,在小县城上班的人,连公交都不怎么需要,一辆自行车或者电动车,能够生活中90%以上的通勤需要。
由于通勤距离近,早上不用早起,晚上也不必匆匆忙忙赶回家,整个人都显得无比松弛。
这样想来,似乎生活在小县城非常幸福?
其实也不尽然。
小县城之所以小,且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没有发展起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没什么像样的产业。
没有产业,就业就很成问题,正经公司没几个,招的人也少。
大部分人,只能去竞争月薪三千的服务员岗位。
这种工作,不仅没有上升空间,而且往往连社保也不能保证。
至于双休,就更是想都不用想,一个月能休4天,就算是不错的工作了。
因为工作机会少,很多留在县城的青年人没有个正经的职业,一天天地游手好闲。
他们一般都只读到高中或者中专,也没有一技之长,再加之家长疼爱,早就失去了闯荡社会的雄心。
留在小县城里,日子无聊,抽烟喝酒上网吧就成了常态。
偶尔有不礼貌的,还会挑衅路过的行人,这种人俗称“街溜子”,一般有父母兜底,生活还算过得去。
县城里的中年人则有另一套活法,他们大多是农村出身,很多人在县郊还有田地。
跟无业青年相比,他们的勤奋让人咋舌,农忙时下地干活,农闲时还会上工地帮工、帮人盖房挣钱。
不过,他们也有自己的休闲方式,除了家庭“性”福,就是打麻将或者打牌。
县城的街道总是显得狭窄而老旧,在一排排门楼里,总少不了麻将室的影子。
麻将馆不仅提供茶水,还会在饭点供应买来剁馍、馒头之类的“干粮”,让他们不用挪步,尽情享受难得的悠闲时光。
如此看来,县城的生活水平着实一般,仅够温饱而已。
但是,很多小县城的物价却并不比大城市低。
很多没有在小县城生活过的人,对县城的物价有一种善良的想象,认为这种地方挣得不多,物价肯定也低。
实际上,水果、蔬菜一类,除了农家自己种的在路边摆摊卖得便宜些,其余从市场批发来的,售卖价格往往会高于大城市的平价连锁超市。
这大约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一是小县城物流不像大城市那么发达,进货成本高。
其二是买的人少,损耗高,价格自然而然地就涨起来了。
此外,日用品、服装一类,也并不比大城市的批发商城、地摊便宜。
这就导致,县城居民往往保持着较低的物欲,很多人即使住着楼房,也要在屋前屋后开辟菜园子。
那么,县城居民都过着远不如大城市人的生活吗?
小县城里的“贵族”阶级
在县城里,有一类人的生活过得非常滋润,他们就是俗称拿“铁饭碗”的公职人员,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和一些国企职工。
这类人的工作既体面又轻松,收入远超县城平均水平,还有不少隐性福利。
他们不用为了一日三餐殚精竭虑,也不用操心子女教育和父母养老的问题,只要把日子按部就班地过下去,就非常令人羡慕了。
可能有人会说,小县城的教育和医疗比不上大城市。
但是,在小县城里,有一张看不见的关系网,只要你在网中,便可以享受当地最好的服务。
因此,很多在大城市闯荡的年轻人会不适应县城的生活规则,认为人情世故太过繁琐。
这恰恰印证了一句俗语:“穷走远方,富在家乡”。
如果不是为了生存,谁又愿意背井离乡,一年到头见不到家人呢?
在小县城拥有一份体制内的工作,已经站在了当地金字塔的顶端。
他们的生活水平,并不比大城市的差多少,而且他们的消费也能支撑起许多新生的事物。
近年来,咖啡奶茶爆火,哪个小县城的主街上没有几家古茗瑞幸茶百道呢?
除此之外,已经“过气”的万达广场是必不可少的,沃尔玛肯德基更是标配,美团饿了么的骑士满大街都是。
就商业配置上而言,除了一些极具地域特色的网红品牌,小县城该有的都有了。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惬意地享受着一切。
他们刷手机、看视频,窥探着大城市的繁华与热闹,却未必想体验远离故土的辛酸与艰辛。
反而是一些没有经历过县城生活的人,会将县城想象得非常落后。
改开后,许多农村家庭涌入了县城,使得县城的人口和规模越来越大。
他们还保留着一些传统习性,比如过年过节时要大操大办,平时节俭的他们,一到这种时刻,就变得“阔绰”起来,钱如流水般花出去,丝毫不心疼。
更大的花销是在婚礼上,在小县城,有时婚礼的花销比城市还要夸张。
讲排场、比阔气,是很常见的事情,随着酒店婚礼的流行,一个县城能同时存在好几家专业的婚庆酒店。
这些酒店布置得富丽堂皇,只等春节、五一、国庆等大日子狠宰一笔客。
由于圈层闭塞,县城居民办婚礼时选择婚庆公司和“四大金刚”的余地非常有限,要是碰上好日子,要价更高。
而受众往往也接受这种要价,认为人生大事是理所应当要倾尽全力,即使“扯点账”也不丢人。
这样的生活,是每个久居在县城里的居民所熟稔的,倒也自得其乐。
只是,在一些奔赴大城市寻找机会的年轻人看来,家乡县城是让人既爱又恨的存在。
县城青年该何去何从?
不少考上大学的年轻人,从上大学开始,就离开了家乡,去往大城市上学。
当他们毕业时,更多地会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生活。
只有在老家家境优渥的孩子,会选择回到家乡发展,重复父母的生活——考入体制内,或者接班父母的生意。
那些漂泊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大多数都会走向另一种困境——漂泊无依。
网上有句话是这样形容的:“小城市容不下他的灵魂,大城市容不下他的身体”,非常贴切。
大城市的生活固然文明、开放,机会也多,但是普通人想要立足,绝非易事。
一个房价就让人望而却步,没有家底的年轻人,想要在大城市拥有一套房子,非常困难。
有的家庭,甚至掏空“6个钱包”,也没办法凑齐数十万的首付。
更何况,近年来经济下行,很多公司都裁员降薪,即使勉强付了首付,后面还贷又是一重折磨。
可能有的人说房价那么高,租房就好了,但是租房也面临很多其他的问题,单身时还好,一旦拖家带口,搬一次家就是伤筋动骨。
所以很多年轻人选择在大城市“躺平”,不婚不育,自己一个人轻松度日。
关于将来,他们不能想,也不敢想。
大城市无法安家,那么回到家乡发展呢?
可惜的是,即便你是名牌大学毕业,在县城也很难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
县城的工作体系中,大专学历已经很够用了,985、211的学历去竞争月薪三四千的工作?老板都怕你不稳定。
此外只剩下一条路了,那便是考编。
然而,县城的岗位有限,考编也不是一件易事,即使费尽全力考上了,体制内的生活也不一定有想象得那么好。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在大城市,没有人关心你的个人情况,但在县城的小圈子里,如果你年过30还没有婚育,恐怕要遭人侧目。
在这种环境下,曾经享受过大城市自由生活的人,恐怕很难不怀念从前。
也有一部分人在县城“上岸”后就过上了按部就班的生活,结婚、生子,走上了父辈的老路。
无论是留在大城市漂泊,还是回到家乡安定下来,都是年轻人经过考虑后做出的选择。
至于结果如何,数十年后自然揭晓。
参考文献
金融时报《小县城,这次赢在了哪儿?》
澎湃新闻《2000个县城里,不被看到的年轻人》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甄别,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