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河洛来|沉浸式“触”美寻宗 “豫”见东京梦华的流动非遗

旅游攻略 7 0

大河网讯 “要问客家哪里来,客家来自黄河边。”这句脍炙人口、传唱久远的歌谣,道出了客家人与中原、与开封剪不断、说不尽的情缘。10月20日,身披清晨的第一缕朝阳,采风团驱车抵达开封。进入朱仙镇启封故园的那一刻,采风团便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寻美问祖”启事。用眼观、竖耳听、起手做,打开路线图,曾经自北南下的客家后代回到原乡,亲“触”美景,悸动思乡真情。

【感目】“桥”引千年“花”映乡心

“据我的父辈回忆,我的祖上属于当时的达官贵人,也就是当时的‘衣冠南迁’的‘衣冠’。”梅州网络达人何铭峰告诉记者,州桥及汴河遗址是他在开封最为期待的一站。“常常听闻北宋东京城何其繁华,如今我也要在此认祖,穿越回当年的盛世。”

州桥及汴河遗址。

“人口逾百万,富丽甲天下”,据历史记载,北宋时期的开封是全国乃至世界有名的大都会。“桥梁、河道、堤岸、神庙、民居、道路、沉船……州桥遗址的挖掘和发现,印证了开封‘桥摞桥、路摞路、城摞城’的猜想。”文物保护区的讲解员告诉记者,汴河每年可向京城漕运粮食近900万石,足以见这里人口之稠密。56000多件的瓷器标本,也反映出运河航运在南北交流与社会商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东京城中轴线御街与大运河汴河段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州桥的重见天日让“大宋盛景”不再虚晃迷幻。千年未曾变动的中轴线、海马水兽飞云的精美壁画,无一不让北宋时期的极高审美变得可观可感。“正是对文物的有力保护,才得以让无数客家后代回乡追溯先祖根迹。”离开时,记者发现,何铭峰小心翼翼地走在遗址旁,恋恋不舍。

中国开封第42届菊花文化节龙亭主会场的菊花。

各色各样的菊,散发出清冷的本草气息,也勾起了客家人心底里那一抹乡愁。“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此时节,开封的菊开得正旺。龙亭公园内用粤语吟诗的男声,吸引了来往游客的注意。来自广东的粤语自媒体人张弛,轻抚着纤长的菊瓣,眼神透露着一丝忧郁。“不知为何,在家却越来越想家,行程快临近尾声,我不想离开家。”张弛向记者透露着自己的心声。

【感耳】点茶留“醉”版刻“梦”萦

蒙蒙雨丝,飘飘垂柳。深嗅一口雨后的空气,依稀能辨得盏茶的香,清新而绵密。“我的先祖每天会干些什么?他们住在怎样的房屋里?”这是客家人陈晨光最想了解的事。而答案,就藏在朱仙镇启封故园内。

开封朱仙镇启封故园风景一角。

朱仙镇四面牌坊。

一部开封史,半部在启封。从时间上来说,“启封”是开封最早的地名,是开封地名的起源。“漕运码头、商埠重镇;朱仙大捷、精忠报国;年画鼻祖、迎祥纳福;豫剧之源、中州音韵。”四面牌坊将朱仙镇的历史提炼浓缩,注入开封人的血脉里。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小桥流水、白墙黛瓦,精致却多几分霸气,部分宋人院落被完整复原在故园之中,仿佛等待着客家游子回家。

体验宋代点茶的客家人。

“碾茶、罗茶、候汤、熁盏……”陈晨光身着汉服,结结实实地体验了一把宋人风雅四艺之一——点茶。“相较于客家擂茶,宋代点茶更追求茶汤的形式美,茶具的配备最为精致,对茶艺要求也最为高级复杂。”宋代点茶非遗传承人王艳告诉记者,客家擂茶继承了古朴的中原遗风,是客家人从中原向南方迁徙中保留下来的中国最古老的茶道之一。在茶料中加入生姜、糯米等佐料用以抵抗当时岭南地区的闷湿气候,客家人将古代饮茶习俗加入了客家先民迁徙、生产的地域因素。

驱邪纳祥、祈福消灾,中国人有新春佳节贴门神的风俗,而这门神,有的是画的,有的却是印的。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朱仙镇就已经有了木版年画。在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上,如今还能看到“王家纸马店”,门神画“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

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为采风团讲述木版年画制作过程。

“绘图、贴稿、雕版、印制、套色、晾晒、裱装。”朱仙镇木版年画第六代传承人张祎拿着手中的梨木雕版,为采风团讲述这个如今仍然鲜活的非遗。“客家人将‘年画’俗称为‘门神画’,随着南迁,从中原传入梅州市梅县区。”据了解,2015年客家门神画被列入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不可忽视的民间瑰宝。

当茶筅在碗中沙沙作响,当红色熟宣从梨木刻版上揭下的一刹,耳畔响起那几声轻微细碎,为客家人寻祖更添几分实感。

【感心】源源不断 字字“珠玑”

多次走过南雄珠玑巷,如今在开封珠玑巷,客家人找到了最初的桑梓乡。

守望阁。

登临守望阁,眼望楼下客家源文化广场,一个巨大的“家”字,让客家人的想念与祖先的呼唤形成了回响。

“在历史上,客家先民及客家人曾先后经历过五次大规模迁徙。其中从中原大规模南迁先后有三次。”中共开封市委开封市政府智库联盟专家、中共开封市委党校副教授安北平告诉记者,第三次大迁徙是最重要的一次迁徙,持续时间约40年,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都超过了以前各次迁徙,“客家人”的称谓也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

据历史记载,南宋时,开封许多官员为逃避元人南下迁徙,定居南雄,因开封有珠玑巷,遂将这里改名为“珠玑巷”,聊解思乡之情。“能看出,当时的客家先民内心就怀有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安北平说。

史学界和客家文化研究专家认为,在中国历史上从中原地区三次南迁的客家人中,很多有影响的客家人是从开封一带出发的。“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芳博士,2003年专程来开封寻亲认祖。”嘉应学院副教授郭真义告诉记者。

豫粤两地采风团在开封珠玑巷拍照留念。

据了解,从开封珠玑巷南迁汉人的后裔有4000多万人。由于居住区域的不同,有的成了广府人,有的成了客家人。作为重要的中转地,珠玑巷记录着南迁汉人谋生之艰辛、创业之艰难,记录着广府人、客家人与开封的深厚的渊源。

2014年10月,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在开封举行,来自全球的客家游子在守望阁、珠玑巷慎终追远、祭拜祖先,寻找内心最深处的温暖。2023年,开封日报报业集团、开封大学联合世界客属总商会成立了开封客家文化传播交流中心,以进一步扩大开封人民对客家人以及客家文化的了解,增加客家人对开封祖根地的认同感。

有客自远方来,不亦美乎!历史川河淙淙,家乡江山如画,人文之书页页翻动,迢迢星野璀璨繁华。21日,在开封的最后一夜,键盘敲击,有限的文字虽能记录客家人问祖寻乡的故事,却是如何也写不尽他们心怀赤忱,呼应祖根主脉的心心念念。(范弘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