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红打卡地天安门、天坛、长城人山人海,小众网红打卡地默默地等着人来......
昨天去了个刚开放20天的小众网红打卡地——砖窑里,位于海淀区西三旗萃泉东路8号院。地铁可在8号线育新站下,附近公交站有多个,不过乘坐公共交通下车后基本都需要步行20分钟左右。
砖窑里由有着70多年历史的国营老砖厂改造而成,南北长180米,宽18米,一个小型步行街的规模;高8.5米,两层;中部烟囱高40米,烟囱外壁是砖厂的历史介绍,内壁是光影体验区。
砖瓦,是古代建筑不可或缺的基石。砖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人类最早利用泥土晒干制成土坯,后逐渐发展成烧制而成的砖块,以增强建筑的坚固性和耐久性。瓦出现稍晚,用以覆盖屋顶,抵御风雨侵袭。
秦汉时期,砖瓦已广泛用于皇家建筑。到唐宋时期,砖瓦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技术日益精湛,民间广泛普及。至明清时期,砖瓦建筑达到鼎盛,成为中华大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国营华北新都总厂的故事,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热潮。为响应城市建设,1953年12月,砖瓦生产企地开始筹建,历经5个月紧锣密鼓地施工,快速建成多座54门轮窑,砖厂的故事从此拉开序幕。
1954年4月,砖厂正式投入生产,研制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粘土空心砖。
1955年,砖厂更名为“北京市新都砖厂”,扩大生产规模,先后为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工人体育馆等首都十大建筑工程贡献青砖数十万块、粘土空心砖1200余万块。
1960-1964年间,砖厂聚焦于提升质量与技术研发。1960年,首批无烟煤试验成功,一年节省烟煤2300吨。1963年,西六里屯砖瓦厂划归砖厂,瓦片的生产品质得到厂里关注,工人们通过上万次敲瓦摸索,解决工艺上的“卡脖子”难题;同时,逐步推动砖厂迈向半机械化进程,采土效率提高40%,通过正规化大规模生产,年产量增长超36%。
1965-1977年间,经历多次主体变更,砖厂于1972年划入墙体材料公司,更名为“北京砖厂”。凭借质量与产量的稳固,北京砖厂被评为建材局和墙体公司的先进厂,同时高质量完成援外生产项目,为加拿大驻京使馆生产青砖10万块。
1978-1983年间,北京砖厂大力发展技术研发与升级,工作效率及产品质量显著提升,创下了自建厂30年以来的产量新高,荣获“北京市大庆式企业”称号。
1984年10月,北京砖厂解体为北京市混凝土制品一厂、二厂及北京市建筑涂料厂。北京砖厂建厂30年间,累计产砖45亿块,为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上世纪90年代开展绿色改革,在环保治理和产业升级的政策指引下,北京市混凝土制品厂积极改进工艺,以废炉渣和城市建筑垃圾为烧制原料,年耗近3万吨废炉渣、14万立方城市建筑垃圾,20年消纳垃圾量堪比一座百望山,保持年产8000万块砖助力周边社区建设。随着北京市发展规划,砖厂于2012年停产,一代历史使命完成。
现在的砖窑里,保留了红砖、窑门、烟囱的设计,对40米的大烟囱进行了加工,定制了钢结构的帽子,植入了“砖窑里”的文化符号。
烟囱的底座,即室内部分两层,是砖厂的历史演变介绍。有吧椅,有楼梯,很多人坐吧椅上或者站在楼梯上拍照,红色背景的砖墙很出片儿。
一看到这个大烟囱,瞬间想起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的马小军。
烟囱的内壁,改造成了光影体验区,躺在沙发上可以看到万花筒、童话森林、孙悟空大闹天宫和3D太空人的视觉奇观,挺震撼的。
未来连衣裙
砖窑里的商业氛围不算浓厚,目前只有一个书店、一个咖啡店和一个餐厅,餐厅外面摆满了80年代的一些老物件。
还有一个张光宇的窑变·又见悟空艺术展,追随科技潮流上了个数字人介绍,只是这数字人的形象跟悟空也没啥关联度。
我最喜欢的是孤独症孩子的作品展,每幅作品都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和非凡的创造,表达出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世界的理解。
下面三幅是一个17岁名叫李锦轩的孩子的作品,画得真的太好了。
师父说等风来不如追风去。撑起荷叶当雨伞乘风雨而去吧。师父说硕果累累也是当初小芽儿向上努力的结果。
师父说一叶知秋。夏天已成为回忆,秋天则化为风景。秋也是丰收的季节,活着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既然来到人间,便去爱、去经历、去感受、去欣赏一切微小的欢喜。
其实人生就是由一段段等待拼接而成,等一片花落,等一方月圆,等一人归来,等一缕尘缘。师父说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背起背篓劳动去。
值得夸赞的是,砖窑里很贴心的给游客们做了留言区,有不少小朋友和大朋友的留言。选一个大朋友画的,祝大家步步高升。
总的来说,砖窑里不算大,一个小时能逛完;商业化氛围不算浓,一咖啡一餐厅,可满足闺蜜、约会基本需求;特别适合拍照,红墙背景特别出片儿,人不多,想怎么摆pose就怎么摆pose,人墙绝不会挡不住红墙(*^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