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骜
不久前,由知名学者单霁翔作为游历探秘人的视频节目《老单游京西》播出。节目中,灵山秀水、古刹名寺、田园风光、民俗风情等,让众多观众重新认识了门头沟。
单霁翔表示,“在永定河千百年的滋养下,门头沟成了北京不可多得的山清水秀、文化荟萃的宝地。与中心城区以皇城文化为主不同,门头沟是北京乡土文化资源最密集、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地区。”
近年来,在“文化兴区”战略指引下,门头沟区重新审视、整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走上了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路。
外交官们来到门头沟过元宵节 本报记者 王海欣摄
门头沟推出“古道拾遗”非遗体验路线 本报记者 王海欣摄
门头沟的非遗太平鼓表演 刘玲摄
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内,游客在展览中了解琉璃建筑构件知识 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老景区、新商圈都火爆
今年“十一”假期,门头沟收获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旅游度假总接待量近18万人,同比增长135.21%;总收入超1161万元,同比增长98%。
撑起这份成绩单的,既有潭柘寺、戒台寺、妙峰山、爨柏景区等,也有琉璃文创园、檀谷商圈等新晋网红打卡地。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代马致远的寥寥数笔,就让京西地区的古道名垂中国文学史,而这些古道大部分位于门头沟。
自北京城一路向西,通达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与草原丝绸之路相连。自辽金至民国,京西古道都是商旅运输、花会进香、军旅出征的要道。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有着“京西古道第一村”的妙峰山镇水峪嘴村就着手打造古道景区。
今年“五一”,探寻京西古道之旅活动在景区展开,游客进入景区,即可免费换上汉服,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古代。在城门楼前,可以领取“通关文牒”,凭此进入古道,漫步于群山之间。路旁的铁匠铺里,身着布衣的铁匠边打铁边吆喝:“客官,看看上好的马蹄铁……”沿着古道上的蹄窝前行,还会遇到茶棚伙计,热情邀请游客到路边品茶歇脚。
依托传统资源打造的新景区,更是人气火爆。国庆节期间,家长们带着孩子手握“寻宝图”,到改造升级后的琉璃文创园中寻找中轴线上与琉璃文化相关的“宝物”。体验永定门的雄浑、天安门的庄严、钟鼓楼的悠扬,收集历史的碎片,解开岁月谜题,获取专属琉璃记忆。“寻宝”结束,还能在古风创意市集中寻觅中意的非遗文创,让山乡之旅满载而归。
因潭柘寺而“生”的檀谷商圈,则是一派青春气象。“檀谷回声·山谷音乐周”在这里举行,爵士、流行、摇滚……18组风格独具的音乐人,在山间放歌、演奏,让日常在剧场里看演出的都市青年直呼过瘾。
这里是山乡,却有不输中心城区的时尚商业配套。渴了,在茶饮店、咖啡厅点一杯当季新品;饿了,在老吉堂等特色餐厅里大快朵颐;喜爱影视的文艺青年,可以去FIRST青年电影中心交流、碰撞;带娃的人,来洛嘉自然探索中心相会……
数据显示,自2023年9月28日开街以来,檀谷商圈客流量、销售额都稳步提升。2024年国庆节7天,营业额突破450万元,同比增长115%,客流量破10万人,同比增长98%,已成为山系微度假消费新地标。
振兴乡土文化赋能绿色发展
从地理位置上看,门头沟区地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长城文化带的交汇点上。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在永定河千百年的滋养下,这一地区形成、发展起绚烂多姿的乡土文化。
概括来说,就有民俗文化、古村文化、古道文化、宗教寺庙文化、京西煤业文化、史前文化、长城文化、农耕文化、琉璃文化、元曲文化等“十大传统文化”。
门头沟拥有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2个中国传统村落、14个北京市传统村落,包括知名度颇高的爨底下村、灵水村、琉璃渠村。全长约684公里的京西古道、千年皇家古刹潭柘寺、全国三大戒坛之首戒台寺、东胡林人等文化资源让门头沟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区、文化大区。
但在门头沟区的经济发展史上,挖煤采矿一度成为主旋律。
“刚回村那会儿,一门心思想着赶紧改善大伙的生活条件,眼睛盯上了后山的矿,对古道资源根本没在意。”水峪嘴村党支部书记胡凤才说。
1994年,在外干个体户的胡凤才回到村里担任村干部。那时候的水峪嘴村,没有产业,没有收入,甚至没钱缴水电费。村民住在山沟祖辈留下的房子里,大多无力翻修。仅靠在山沟外的河滩地里种玉米、谷子、土豆等维持生计。
如何让这个凋敝的村庄重新振作起来?开采后山的石灰石矿是“捷径”。
“那时候各处都在热火朝天搞建设,石灰石可以做水泥、漂白粉原料,有市场,销路也好,能够快速改变现状。”他回忆道。
在乡亲们的共同努力下,水峪嘴村办起了采石场。到2007年,水峪嘴成了十里八乡中的阔村,仅村集体收入,每年就高达约2000万元。
当发展方式从资源开采转向生态友好,水峪嘴村的产业遭遇转型困境。2007年到2008年间,采石场关闭,集体收入归零。
那是老胡最焦虑的一年。村民失去了工作,村里成立的运输队也停摆了。新村的建设刚刚完成第一阶段,首批58栋新楼刚建成,第二批正在规划之中。怎么办?
“咱村历史上也繁荣过,驼队、商旅都从咱这儿走。”村民一句忆往昔的话,让胡凤才找到灵感。
和很多古村相比,水峪嘴的位置得天独厚——位于京西古道的起点。从村后的山往上走,就来到了京西古道景区。脚下,曾经粗粝的石板被磨得油亮光滑,大小不一、深浅各异的蹄窝成片出现。
千年古道的起点,就在修复后的矿山旁;山上的古道和关城,都在水峪嘴村的集体山林中。胡凤才带领乡亲们建起古道景区,并将两条山沟里闲置的古民居重新修整,变成民宿,吸引游客入住。
建设玻璃栈道、开发古道徒步等项目……一度陷入困境的水峪嘴村,重新找到了发展路径。随着游客增多,这里的设施不断完善,还修建了古道博物馆。不忙的时候,胡凤才就到馆里当讲解员,向游客讲述古道故事。
古道故事要讲得出彩,只靠一村之力远远不够。在区文旅局的带动下,门头沟挖掘古道文化,推动京西古道修复、保护与提升,打造了多条古道主题精品线路,串联了马致远故居、韭园等周边景区、美食、农业等资源。
乡土文化有群守护人被转型唤醒的,不止京西古道。
1925年,北京大学顾颉刚等专家曾考察妙峰山庙会民俗活动,开启了中国现代民俗学有组织田野调查的先河,妙峰山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发祥地”。其中,国家级非遗妙峰山庙会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庙会的历史风貌。
“从1993年恢复庙会开始,已经31届了。我们不仅保护了庙会的原汁原味,还汇集人才、进行直播,为提升妙峰山民俗文化品牌影响力贡献力量。”妙峰山庙会传承人王德凤说。每年,妙峰山庙会都会吸引来自京津冀的近百档传统民间花会朝顶进香。传统庙会必不可少的舍粥、舍馒头等参与式环节,也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香客慕名而来,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今年农历四月初一,妙峰山庙会春香首日,王德凤赶了一把时髦,走进直播间,在镜头前娓娓道来。为了加快灾后重建速度,推进全区文旅产业发展,今年的妙峰山庙会特别设置了门头沟区文旅发展分享会和主题沙龙,邀请专家、学者和非遗传承人直播,带领更多观众“云游”妙峰山,了解门头沟特色文旅路线、产品。
越来越多的游客逛完庙会后,前往妙峰山高山玫瑰园,感受千亩玫瑰园的瑰丽景象,品尝玫瑰咖啡,选购玫瑰精油、鲜花饼等。来到平西情报联络站,感悟抗战时期那些隐秘与伟大的故事。以妙峰山庙会为代表的民间民俗文化,已经成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样板和典范。
50多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长安,则等到了窑火重燃。
琉璃渠村有“中国皇家琉璃之乡”之称,元明清三代负责皇家琉璃烧造。故宫、天坛、颐和园等皇家殿宇、园林的琉璃构件都是从这里烧制出来的。至今,村里仍保留“北京市琉璃制品厂”的牌匾,这个厂子陪伴赵长安20年。
琉璃渠村因琉璃而兴,也一度因琉璃烧制污染环境而“失色”。“从1993年入厂当学徒到2013年厂子关闭,我一直在。当年看着窑火熄灭,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老赵很是感慨。
2019年,北京制定三条文化带建设规划,其中一条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而琉璃渠村的琉璃窑厂,恰恰就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在市、区和运营方金隅集团的共同努力下,厂区启动改造。2023年2月24日,焕新升级的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举行了窑火重燃仪式,赵长安心愿得偿。
在爨底下村经营民宿的韩永聪的故事,异曲同工。爨底下村是拥有400多年历史的明清古村落,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开发旅游业,并渐渐成为京郊的热门景点。
但发展农家乐并没有真正改变这个村庄。服务质量不高、回头客不多,让所谓的“繁荣”并没有持续太久。
2017年,门头沟按照科学规划、保护风貌、传承文脉、改善民生、有机更新、适度利用原则,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政策。
其中,几乎遍布全区的古村落、古建筑让韩永聪看到了机遇。他回到村里,发展起精品民宿,带动更多人走进古村落、了解古村落、保护古村落。
如今,他的“爨舍”已成为门头沟精品民宿的代表,节假日几乎满员。在政策的带动下,门头沟回村创业的青年多了,各色的精品民宿、创意景区让古村落旅游褪去“虚火”,走上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
文化沃土未来可期
去年夏天,门头沟遭遇了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全区文旅产业发展遭受重创。经过一年的灾后重建,不少景区、园区、村落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重新起步后,为长期发展定下“小目标”。
以水峪嘴村为例,今年“五一”景区实现收入20多万元,“十一”数字继续上升。
“从来没有一次创业,能像今天这样得到这么多支持。国家支持乡村振兴,出台了很多政策;门头沟区政府打造诗画乡村,政策、资金、人才、经营模式等,对村里的帮助是全方位的。”胡凤才说。
京西古道景区旁,一座康养设施正在建设,建成后可以容纳400位老人居住。农耕文化体验园中,许多新项目陆续开放,如引自中国农业大学的鱼菜共生项目。胡凤才对下一步的发展信心满满:“未来的水峪嘴村,将是一个真正具有乡村特点又融合众多现代产业的生态田园。”
同时,门头沟区正在加快布局京西古道导引标识系统及周边配套设施,进一步健全京西古道管理和运维体系,并积极开展“京西古道”品牌发布及资源对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到京西古道重点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后续运营中来。
韩永聪也酝酿着新计划。今年“五一”,重开的爨柏景区迎来了久违的客流,“爨舍”推出的“爨”字套杯成了游客们喜爱的文创产品。国庆假期,套杯出现在景区互动剧的舞台上,让韩永聪体验到了开发文创周边产品的甜头。这不,“十一”刚过,他就约上设计师,开始了“爨”字系列文创新品研发。
围绕乡土文化资源,忙起来的人越来越多。除了在各类活动、展示中担任讲解员,赵长安正手把手教徒弟,在窑火闪动间传承琉璃烧制技艺和知识。王德凤如今走到哪儿都爱带着景区工作人员小杨,他表达能力强、脑子好,已经可以把妙峰山庙会的来龙去脉讲清楚。
乡土文化资源,正在门头沟人手里,重新绽放光彩。正如单霁翔在片中所说,在这片文化的沃土上,一定能够结出更充盈的文化硕果,让老区干部群众从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更好推动地区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
专家观点
乡土文化助力门头沟文旅深度融合
门头沟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永定河千百年的滋养下,门头沟成了北京不可多得的山清水秀、文化荟萃的宝地。
近年来,门头沟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山区“生态+文化+区位”优势,文旅农林商体融合发展,推动诗情画意门头沟建设,打造百花深处京西秘境,成为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崭新的姿态和面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更可喜的是,一些景区、古村、民宿之间形成了联动。越来越多地融入新的业态和文旅元素,让乡土文化资源焕发了新生机,成为文化赋能、文旅融合的经典案例,也是资源变资产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