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富池半壁山锁钥楼上眺望江面,幸运地捕捉到小概率事件

旅游攻略 11 0

写在前面的话

接上一回,站在古色古香的半壁山古战场展览馆中。展览馆有三层,走上去看看不一样的风景。耳边传来呼呼的江风声,幸运的是,大型滚装船和长江游轮的擦肩而过,也被幸运地捕捉到。湘军和太平军在此展开了多场激战,最终还是湘军虽然人数不占优势,但凭借勇猛,取得了惨痛的胜利。

1.在展览馆中更上一层楼

半壁山古战场展览馆里的史料介绍,大量的篇幅重点突出了清军和太平军,以及抗战期间国军和日军之间的战斗。这也是发生在此地最具规模的几场战役,值得浓墨重彩地记录。

展览馆一共三层楼,没有电梯。步行登高上去,随着视角的变化,一定有不一样的景色在静静地等候。

楼梯间的起承转合处,墙壁上悬挂着很多书法作品。排列在一起,琳琅满目,一幅幅看过来,很容易有一种代入感,体验到书写者当时的心境。同时,内心难免有个比较,更加偏爱哪种字体风格。

书法的内容,大多是到访者对于半壁山的描绘,或者触景生情,或者借景直抒胸臆。从落款上看,这位是黄埔军校学员,抗战期间曾是驻扎此地多年的部队长官。

走到了二楼、三楼,沿着屋外的回廊四下张望,耳边传来呼啦啦的江风声。前面正对的广场,面积挺大,是个不错的休闲活动的场所。正午的阳光下还是有些燥热,所以场上看不到一个人也很正常。

换个方向,可以看到整个景区包裹在居民区之中。由近及远,首先是民居,然后是金黄的田野,再远一些是连绵的群山,画面层层递进的层次感很丰富。

这边沿江的道路有些坡度,就是接下来攀登半壁山的路线。景区免费并且开放式的管理,所以也没有参观的截止时间一说。

爬山的道路上有一座雕塑,从造型来看,顶戴花翎,手握宝剑,蓄着胡子,服饰风格上符合古代的官员打扮,估计是个朝廷重臣。

这边仔细看看江面,对面的武穴凭肉眼都清晰可见,的确这里的距离相当近,两边都有山峰作为天然的优势据点,难怪被各路人马所青睐,选作军事部署的要地。

江面上行驶过来一艘大船,分了很多层,可以隐约看到运输了许多车辆,也许是全新的,也许是异地托运的,应该是艘客货滚装船。

遇到这样一艘船也就罢了,居然还有艘看似长江游轮的船再次擦肩而过,两艘船的造型和涂色风格很接近。关键是这难得的一幕居然在半壁山亲眼目睹,感觉是幸运地碰到了小概率事件。

2.清军和太平军在此地的多场激战

太平军与清军在半壁山进行了规模浩大的三次激战,从军事策略而言,还是要打通水路。太平军立足南京,要想北伐或者西征,是必须要打开通往武汉的水路。

第二次战役,出现了著名的铁索沉江。前面也提到过,三国归晋时,东吴水军就采用过铁索横江的策略,被晋军大将一举攻破。如今,太平军重新启用这一策略,必然有更深刻的考量和准备。

双方的主帅东王杨秀清和湘军曾国藩都深知此番战役的重要性,亲自挂帅和部署,兵分多路人马一决高下。起初的外围遭遇战,双方有来有往,互有胜负。

太平军的战前准备很充足,在他们看来足以固若金汤。他们在江中的部署,尤其是江中铁锁的威慑,令对手都啧啧称赞。

双方的投入有士兵,有船只,有旧时期的冷兵器,也有近代的火炮。最终尽管人数上有所差距,一场大战也无可避免。

湘军和太平军进行了浴血奋战,最终获得了胜利。为此,双方都怀着必胜的信念,投入了极大的勇气,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战死沙场的将领和士兵不计其数。

等到第三次战役,局面又被扭转过来,太平军取得了胜利,将湘军打得落荒而逃。不过,连年的战斗,让他们也大伤元气,最终也逐渐消亡。

一将成名万骨枯,死伤了不计其数的将士。然而,最终被追封,被邀功领赏的,被主帅哭悼,被史书重点记录的,甚至被后世的景区铭刻的,始终是屈指可数的少数将领的名字。其他的人员往往就是一笔带过,而对于万千的普通家庭,他们才是鲜活的个体,才是生活的全部。

自此一战,湘军也奠定了自己在战场上的威名。当然,基于历史总是统治者所掌握和书写,更多的战争史料,难免被胜利者艺术加工,被歌功颂德式地加以修饰,建议还是多渠道进行比较,多从更为客观、更有口碑的第三方传记或者纪录片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