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金秋美如画,和美乡村绽芳华。入秋以来,哈尔滨市又一批和美乡村惊艳亮相,展示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宜居宜业、人心和美的生活图景。自2013年国家农业部启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和美乡村建设,再到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十年间,冰城和美乡村建设持续“蝶变”,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铺开了一幅宜居宜业的和美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哈尔滨市牢记嘱托,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为抓手,全面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打造了一批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典型。
从“光腚屯”到“亿元村”
新时代元宝村的山乡巨变
金秋十月,走进尚志市元宝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6层新式住宅和黄墙朱瓦的联排民居。6000平方米的“铅笔广场”上,老者悠闲散步,儿童追逐玩耍,年轻人在铅笔工厂里忙碌劳作……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尚志市元宝村是著名作家周立波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故事原发地。从当年的“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到如今的全国“新农村重点示范村”“国家级文明村”,元宝村从“光腚屯”发展为“亿元村”,走出了大力发展工业、做强生态农业、打造红色文旅的“蝶变”之路,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
“曾经的元宝村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花钱靠贷款。如今,494户村民住上大房子,全村实现了集中供热,产业兴旺、幸福宜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元宝镇党委副书记、元宝村党支部书记袁丽婷告诉记者,“今年,元宝村投入全市五星级村奖补资金500万元、县级资金1362.7万元、村级资金20万元,推动和美乡村建设,村内软硬件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
元宝村驶入发展快车道起步于2012年,当年元宝村投资1.23亿元建设铅笔工业园区,吸纳铅笔和铅笔板生产企业集聚。时至今日,元宝村年产铅笔板3000万罗,占据国内超三分之一市场份额,铅笔远销德国、捷克、土耳其及东南亚等国家。
近年来,元宝村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做强生态农业,以文促旅、以旅兴农,还原“元茂屯”历史旧貌,叫响“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品牌,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村资产达7.4亿元,年人均纯收入4万元。今年,哈尔滨市在全省率先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为和美乡村赋能铸魂,创建五星级村15个、四星级村100个,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典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哈尔滨市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处处长房跃轩对记者说:“美丽乡村与和美乡村一脉相承。一字之变,内涵深远,更加注重放大了原生态乡村魅力,致力留住乡风乡韵乡愁,体现乡村内在和谐、人心和美。”
持续擦亮生态底色
提升宜居宜业水平
田畴似锦、遍野金黄,庭院整洁、错落有致……哈尔滨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以擦亮生态底色为抓手,通过乡土重整、乡村重塑、城乡重构,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挖掘内生动力,提升宜居宜业水平。
在哈尔滨市通河县青山村,有一片“世外桃源”,这是村集体推出的“共享菜园”。近几天,菜园里最后一批萝卜、白菜被城里人收走了。指着回归宁静的“共享菜园”,青山村党支部书记梁晓东说,“共享菜园”创造大效益,今年是头一年,明年计划再增加一批,让更多的市民吃上亲手种的绿色蔬菜。
青山村背靠国家AAAA景区铧子山森林公园,地处岔林河漂流区终点,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是县域短途旅游、假日旅游的目的地之一。
近年来,该村依托区位优势,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型产业,踏上“农文旅”融合之路,打造了青山村“农家乐”旅游品牌,先后获得“省级生态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村头庭院景如画,方寸之地做文章。随着乡村生态好起来、环境美起来、乡韵浓起来、收入高起来,乡亲们都说:“守在家门口就能吃旅游饭,这样的生活,城里给套房都不换。”
在哈尔滨市木兰县“民俗风情村”利鲜村,“醉”美风情是最大卖点——千米风俗长廊是游人进村的必经之路,沿着路标和游览导向图能走上两个小时。沿途是民俗风情园、特色美食街、乡村民宿,还有民族歌舞表演、打糕制作、辣白菜制作等活动,供游客参与体验。
6年前,木兰县利用撤村并居的契机,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43万元打造了利鲜村民俗风情村。村内建设了楼房居住区、休闲广场区、特色食材种植区、食品加工区。民俗味道极浓的“乡间别墅”是核心区,生动的墙体彩绘描绘着乡村生活的真实图景,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令游客流连忘返。
近几年,利鲜村进一步完善了食品加工厂的功能及设备,朝鲜族风味咸菜创出了品牌。产业带动旅游,旅游拉动产业,每家几分地的小菜园随着游客的到来获得了可观收益。村内形成“家家都有产业,全村都是产业户”的局面。
入秋天气转凉,依兰县烟筒山村村民李玉刚将“满天星民宿”认真打扫了一遍,又锁好了房门。这个夏秋旅游季,他守着巴兰河漂流景区,推出细鳞鱼、小笨鸡等农家菜,收入了15万元。
烟筒山村位于12公里巴兰河漂流沿线的起点,每年可接待游客2万余人。50余户村民搭上产业快车增收致富,产业发展路径完全按照和美乡村建设规划稳步推进。
乡村建设,规划先行。为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哈尔滨市已经完成274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一切从村民意愿出发,真正反映村民诉求,突出地域特色,避免乡村建设“千村一面”。有了科学规划做基础,给水、排水、供热、幼儿园、学校、体育场馆、社会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更加完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不断提升。
文化铸魂赋能乡村
实现“和美”目标
农民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建设主体。为了让农民成为真正“主角”,哈尔滨市通过深度挖掘,丰富乡村文化活动,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为和美乡村建设铸魂赋能,实现人心和美的最终目标。
秋收时节,在哈尔滨市木兰县红升村,乡亲们在收割庄稼的间隙仍不忘排练文艺节目,即便是在田间地头,非遗技艺“爆花鞭”也能练上两趟。
近年来,当地成立了101支文艺队伍,创建了26个“文化大院”。每年的健身舞大赛、农村歌手大赛、农民“村晚”、乡村灯火节等大型活动都是“爆款”,12项活动被黑龙江省文旅厅评为“省级知名乡村文化品牌”。
吉兴乡文化站站长王向东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农民是和美乡村的受益者更是主人翁,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必须要让农民真正唱主角。只有充分激活农民的参与热情,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让群众成为和美乡村的创造者、参与者、维护者,才能让积淀深厚的乡村文化激发出活力,真正留住一方乡愁,守住乡土文化的源头活水。
“宜居、宜业、和美”代表的是乡村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哈尔滨市锚定这一目标,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融合发展驱动、乡村特色产业培育、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等6大工程,打造同资源基础相适应、区位布局相协调的产业格局,以乡土文化为魂,实现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并重,建设“农业有干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奔头”的和美乡村。
哈尔滨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殷雷表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坚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以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为支持,以绿色生态人文为底蕴,以乡村治理效能为保障。让广大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让乡村成为人们更向往的地方。乡村之美,美在山水田园的自然中,更美在村民淳朴的笑容里。
哈尔滨日报记者 罗彦坤 文/摄
本文来自【冰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