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羚羊“降级” 绿意“升级” 三江源国家公园发布年度报告

旅游资讯 8 0

央广网西宁10月29日消息(记者汪晓青)10月28日,记者从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实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自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以来,通过一系列综合施策,三江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实现整体提升。

新闻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横跨玉树、果洛、黄南、海南及海西5州,总面积39.5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总面积的54.8%。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三江源的核心地带,总面积为19.0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按陆域面积算,它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

作为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三江源国家公园记录有野生植物3000余种,雪豹、藏羚羊、白唇鹿、野牦牛、藏野驴、黑颈鹤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4种,鱼类40种,在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三江源具有重要的全球价值。

深秋的三江源地区(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2021年10月12日,中国正式成立三江源等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承担着为全国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的重大职责。

在体制机制方面,归并国家公园内4县国土、环保、水利、林草等职能,实施大部门改革;整合6类15个自然保护地,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进行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实现了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颁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发布实施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指南等地方标准,制定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垃圾管理等14个管理办法,探索提升国家公园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等,为其他国家公园设立、创建提供了青海经验。

水系密集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黄河源头(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据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孙立军介绍,2016年6月7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后,先后投入86.61亿元,实施了一批巡护道路、环境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黑土滩治理、沙漠化土地防治、退化草场改良、湿地保护、有害生物防治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为了保护好水源地,青海注销了地处三江源地区的全部48宗矿业权和水电站,三江源国家公园内20宗。

通过综合施策,三江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实现整体提升,林草覆盖率达到74%以上,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不到20%增加到80%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2020年达到61.9%,较2015年提高4.6个百分点,湿地植被盖度稳定在66%左右。近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地表水资源量较多年平均偏多33.7%,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净增加309平方公里,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流域水供给能力基本保持稳定,长江、黄河、澜沧江出省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其中Ι类水质比例接近40%。

俯瞰黄河之源(央广网发 李友崇 摄)

“如今,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藏羚羊由保护初期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由濒危物种降为近危物种,难得一见的雪豹、金钱豹、欧亚水獭频频亮相,白唇鹿、野牦牛、藏野驴在江河源头撒欢,猎隼、黑颈鹤、金雕等猛禽在蓝天翱翔,兔狲、藏狐等网红精灵在草原繁衍生息,三江源头碧波荡漾,重现千湖美景,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孙立军说。

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三江源地区还实施生态奖补、民生改善等政策措施,使当地牧民在保护中增加就业,得到资金支持,实现脱贫致富。特别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中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创新共治共建共享治理模式,积极推进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绿色发展、和谐稳定的有机结合、协调联动,强化生态管护政策支撑,为保护地每户牧民提供一个生态公益岗位,每年补助资金3.7亿元,17200多名牧民成为生态管护员,有了体面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