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编辑:夏有喃风
谁能想到,如今席卷着张家界不是寒流,而是“韩流”。
中国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韩国人不孝也有三,“不带父母去张家界旅游”为大。
数以万计的韩国游客蜂拥而至向张家界,几乎要将这神奇的石峰林立之地,给“包围占领”了。
来张家界旅游的韩国人多到什么地步呢?
就这么说吧,张家界景区的每个路牌上面都有着三种语言,分别是汉语、英语以及韩语。
一进张家界就能听见此起彼伏的“阿西巴(表示惊叹)”,在张家界下面卖茶叶蛋的大妈都能扯几句常用的日语,甚至有的商铺都可以直接用韩币结算。
而这股旅游热潮的背后,是中韩两国持续增长的人员往来。
据韩国相关部门统计,仅是今年1月份前来中国旅游的韩国游客人数就有超14万人次,同比去年暴增了900%。
而在这股浪潮中,张家界无疑是最受青睐的目的地之一,张家界去年接待外国游客68.74万人次,其中韩国游客占比高达41%,达28万多人次。
韩国游客为何如此着迷于张家界?
原因实际上植根于两国间文化渊源的共通性,作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的游览政策十分灵活。
韩国游客可以在4天内自由徜徉于这片壮阔的峰林之间,体验山地的磅礴气息。
这种零距离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在物价昂贵的首尔很难得到,因此张家界的性价比自然备受青睐。
更重要的是,韩国人对山岳的热爱早已渗透进了他们的文化基因。
韩国地形多山,就连首都首尔也是依山而建,登山就是韩国最流行的国民运动。
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韩国人,每月至少会有一次以上的登山或远足活动,这几乎成了韩国人的生活常态。
然而,即便是韩国国内的第一高山汉拿山,山体高度也只有1950米,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
这个高度对一些业余者来说还好,但对喜爱登山的韩国人来说,就显得意犹未尽了。
而张家界3000余座拔地而起的奇峰,气势磅礴、形态万千,恰恰能让他们的探险梦想尽情释放。
除了天然景观本身的吸引力,张家界还通过一系列营销手段为自己赢得了"韩国人一生必去的旅游点"的殊荣。
早在1999年,张家界便着手拓展韩国市场,不仅在当地旅行社派发宣传册,更是专门设立了韩国部。
2001年,韩国观光公社社长赵洪奎受邀来张家界参加了一次活动,而就是那次,他打通了“任督二脉”,对张家界产生了无限的向往。
回国后,他就成了张家界的“自来水”,经常在国内大肆宣传张家界的魅力,疯狂安利韩国国民去张家界旅游。
随着张家界在韩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韩国明星和综艺节目也纷纷前来取景,将张家界的自然风光统统拍下来。
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讲述自己的游记时,更是赞叹张家界为"地上最高绝景"。
这些名人效应无疑进一步增强了张家界在韩国的知名度。
然而,这种旅游狂潮并非完全源于张家界的魅力本身。
实际上,一些旅游营销者将张家界与"寻根"的概念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
他们甚至编造了一些"韩国人的祖先曾在张家界生活"的都市传说,极大地刺激了韩国人的神秘主义情结。
在这种错误认知的影响下,张家界顿时成为韩国人"尽孝"的理想去处。
韩国社会向来重视孝道,许多子女会在父母生日或节日时,替他们报名前往张家界的旅游团,将这种亲子之旅视作孝心的最佳体现。
种种原因叠加,使得今年前来张家界旅游的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体占比达66%,且大部分费用由子女承担。
尽管基于一些误解和谬论,但张家界成为韩国游客心驰神往的目的地并非全无原因。
这座城市不仅拥有世界级的自然风光,更以最大的诚意欢迎韩国游客的到来。
公共设施无处不见韩语标识,当地商家普遍精通韩语,甚至可以直接使用韩元消费,给予了韩国游客足够的宾至如归的体验。
不过,在面对这股韩流时,张家界本地人也会感受到一些不适应。
整个景区几乎被韩国游客包围,以至于他们常常会产生"自己才是外国人"这样荒谬的错觉。
但归根结底,一个旅游目的地能否持续吸引游客,最关键的还是硬实力和软实力,而非简单的营销噱头。
张家界之所以能成为韩国人心目中的旅游圣地,正是其独特的地貌魅力和善意友好的服务态度,两者缺一不可。
这场风靡一时的"寻根热潮"无疑为张家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给予了我们重要启示。
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文旅产业就必须依托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借助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只有如此,才能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让更多人体会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金融界:《张家界:2023年入境游客68.74万人次,其中韩国游客达28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