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老城区:奏响“人民文旅”交响曲

旅游资讯 11 0

10月30日,洛邑古城足球队赴云南丽江参加邀请赛,与丽江古城区的足球队展开激烈角逐。赛前,洛邑古城的演艺团队亮相开幕式。

9月在贵州参加“村超”,10月到成都宽窄巷子开展汉服唐风歌舞真人秀,洛邑古城从一个区域性的IP,不断向全国辐射影响力。

文商旅融合发展,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以洛邑古城为代表的洛阳市老城区文旅产业发展,正不断延展着文化自信的内涵。

近年来,游客人数激增,旅游收入屡创新高,洛邑古城、隋唐洛阳城等景点频频在网络上爆红,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目的地……在洛河与邙岭之间,洛阳市老城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正奏响“人民文旅”的盛大交响乐章。

提质增效,书写改革创新新篇章

老城区,全国唯一冠以“老城”称号的城市行政区,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传承的意义不言而喻。历史、文脉、建筑“三个不断线”,国家部委专家在老城区调研后感慨,这里是全国罕见的“活着的古城”。

顶着“古城”的美誉,却面临地域面积小、人口数量少、基础设施老旧、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老城区的发展引擎在哪里?这成为摆在区委、区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9月25日,省委书记楼阳生在调研我省文旅发展时指出,要勇担历史使命,站在守护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高度,用好河南丰富的文物遗址、历史文化资源。

提质增效,把“老祖宗”留下的瑰宝用好、用活,成为老城区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钥匙”。老城区委主要负责人说:“去年以来,我们推动‘汉服+洛邑古城’顶流出圈,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发展‘人民文旅’的理念,给老城区带来了根本性的深刻变化。”

在洛邑古城西侧的吕氏街,王新文和妻子是有“江湖地位”的汉服经营者。凭借着敏锐洞察力,2022年年底,王新文拉着在景区工作的妻子,开起了第一家花满楼汉服体验店。

在市场的驱动下,老城区的汉服店已多达900余家,民宿超过400家,“老城区汉服工会一群”“南关民宿集合群”“贴廓巷商户联动群”……诸如此类的微信群,在文旅从业者手机中比比皆是。谁家妆造师忙不过来了,在群里一“呼唤”,有空闲的妆造师几分钟内就到场“支援”。

市场当指挥棒,创新成了助燃剂。

“过去按片区、按单位分解招商任务,成效有限。”老城区副区长师建龙表示,现在成立古城片区招商运营中心,统一发力,由中心对接委局、办事处、银行等,企业只面对一个对接人,获得“一条龙”服务,项目备案、工商登记、银行融资等,全部上门办理。

今年以来,洛邑古城片区集中签约客商7批,签约企业77家,盘活资产面积6.7万平方米,吸引社会总投资约4.92亿元。其中,跨部门组成的招商运营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老城区还成立汉服行业党支部,创建汉服商圈党建品牌,成立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各种改革措施调动了广大群众投身文旅事业的积极性。

本地群众主动投身其中,游客的体验感自然提升。

2024年国庆假期,231.25万人次游客拥入洛阳市老城区,洛邑古城入围全国“最热”的十大景区。

老城区开展“厕所革命”,有效缓解“如厕难”。全区新建成公共停车场4处,新增停车泊位、临时停车位2300余个。协调共享单车运营商,增加和优化共享单车(电车)投放点位数十个……

各方齐用力,老城区用心作答“人民文旅”试卷。

消费焕新,打造文旅融合新高地

各地都在“花式宠客”,老城区更注重特色调性塑造,为游客营造“有感觉、想打卡、愿传播”的消费场景。

“我们的消费场景既接地气,又有精品小众的‘小清新’,还能让游客体会学到历史知识的充实感。”老城区文旅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芳芳介绍。

游客喜欢在灯笼前打卡拍照,洛邑古城就布置7000余盏花灯、羊皮灯,营造出盛唐时期璀璨灯会的即视感。

通过消费新场景的打造,老城区将更多的消费内容、消费场景、消费空间纳入旅游发展大产业圈中,实现文旅产业发展的更大突破。

着秀禾服,体验汉服婚拍之旅;点咖啡,感受老城的文艺气质;品特色小吃、看汉服展览、听LiveHouse(小型音乐现场)、住古巷民宿、享CityWalk(城市漫步)……在这里,一系列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体验令人应接不暇。

仅洛邑古城内就有30余处“穿越”场景,沉浸式旅游体验吸引了众多游客。

新场景,新在文旅与产业的深度交融。

在天心·校场里文化创意产业园隐居大唐民宿,58间客房常常爆满。这里,景观广场、老厂房、老校场衙门、老公馆建筑通过深度改造与修复利用,打破了商业、景区和酒店的界线。水口社区奕美别院,游客开窗可见北魏皇家园林气派,还可品尝农场现摘的蔬菜、水果,农文旅实现深度融合。

新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与拓展。

井胡同、里仁巷、御路街、三复街(古称三府街),老城区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充满烟火气。

为实现从景区旅游向城市旅游的转变,老城区在实施古城“一横三纵”肌理保护时进行“绣花”般的微改造。

在御路街椿逸舍,一棵百年香椿树矗立院中,老土坯墙完整保留,青石板路古朴自然,诉说着小院的悠悠历史。

新在功能与要素的多样化整合。

老城区政府向北,邙山街道是闻名遐迩的“中国牡丹之乡”。

“现在,我们的生意越来越好,靠种植牡丹和发展旅游致富。”土桥社区花农罗伟红说。

通过“文旅+农业”的发展模式,老城区的农业与旅游业功能整合,实现双赢。

水口村坐落在洛阳古墓博物馆附近,随着博物馆的爆红,村民们陆续建起了3栋精品民宿,把历史悠久的“水口水席”做成了品牌,生意逐渐红火了起来。

在老城区,“人民文旅”的场景与内涵不断丰富。

“人民文旅”,共享文旅发展红利

“去年以来,我们坚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发展‘人民文旅’始终,按照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要求和洛阳市‘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的新文旅发展理念,让流量变‘留量’,从出圈变‘长红’,文旅新质生产力正在加快形成,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老城区委书记赵书政表示。

发展“人民文旅”,让文旅消费真正能“变现”成为富民产业。

老城区一处安置房小区

在丽景门街道鼓楼社区,由人社部门举办的就业技能0103期美容师培训正在举行。

“假发用完后,必须立即打理好……”培训师耐心讲解,30余人认真学习汉服妆造。

社区党支部书记马千钧介绍,学员们通过两周的培训,基本就能掌握汉服妆造的技巧。

城市基础设施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3年前的莲花寺街片区,道路破损,缺少文化活动场地。如今的莲花寺街片区,在完善道路、绿化、供热、雨污分流、“三线”入地等设施的基础上,融入“莲花”“里坊”等文化元素,为居民打造幸福宜居的居住环境。

对于莲花寺街这样的老片区,老城区通过将小区改造与城市风貌提升相结合,在基础设施提升的基础上,以乐养居、人才公寓等建设统筹引领,提升片区内养老、托幼、健身等公共服务水平。

截至目前,老城区已改造老旧小区301个,共计805栋楼,总建筑面积284.47万平方米,惠及居民34207户。

近两年来,在洛邑古城周边,汉服体验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带动了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实现了3万余人就业。

南关街道新生社区位于应天门和洛邑古城之间,通过盘活闲置楼宇,引进亚朵、悦泊等酒店7家,发展一大批汉服店和写真馆。

“去年新文旅产业带动集体收入700余万元,今年力争突破千万元。”新生社区干部姚梦龙说。

据统计,今年前9个月,老城区接待游客达3153.27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236.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66%和41.43%。这里,文旅的舞台上已不再是政府部门独唱,也非简单的景区合唱,而是全民共同参与的交响曲。

“现在老城区文旅火了,普通居民也能获得更多实惠。”南关街道工农社区居民张金栋感慨。

比如东大街的自建房,以前一下雨,很多老房子就发生排水管堵塞,居民觉得房子老旧,不想修缮。现在游人如织,大家纷纷找社区,要求协调集资整修,“给外地人展现一个好形象”。辖区内的年轻女孩纷纷去听汉服妆造课,十字街周边区域正探索汉服体验与民宿联动,服务型执法呵护景区周边环境……

在老城区,人人都是“人民文旅”发展的“主人翁”,大家自发爱护文旅市场,心往一块儿想,劲儿往一块儿使。在“人民文旅”的实践中,老城区凝聚起文化传承创新、文旅深度融合的澎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