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宁德福鼎市是闽东十八线县级市,但有两样全国闻名:一样是吃的,“福鼎肉片”;另一样是喝的,“福鼎白茶”。福鼎山清水秀,有吃有喝,加上还通了高铁,近年来到此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游客除了游山玩水、吃喝玩乐的,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来烧香拜佛的——毕竟闽东地区自古以来就有极其浓厚的佛文化氛围。
福鼎的寺庙多,其中不乏千年古刹若干,城区附近莲峰山上的资国寺当数首屈一指。之所以这寺名气大,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的“亲民”理念,比如说这里就建有规模排全国前列的寺院养老院“弥陀村”。
不过,寺庙养老并不是本篇的主题,我们在这里要为大家解密的是国家一级文物、也被称作“佛教熊猫”的贝叶经。此宝贝估计很多经常到资国寺烧香的本地人都不一定知道!
贝叶经是把经文刻在一种特殊树叶上制作而成的经书,可以理解为古印度版的“甲骨文”、“羊皮书”。资国寺内的《大藏经主题文化展》展馆内就有这贝叶经的实物展示。
在南亚地区生长有一种贝多罗树(梵文Pattra),树叶宽而长,并且质地密实。造纸技术未应用之前,古印度人将这种树叶经特殊处理后作为书写材料,来记载宗教经典和宫廷文献等资料。用贝多罗树叶制成的“书页”耐磨轻便,传承千百年字迹仍清晰可辨,古老的贝叶经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实际上,唐朝贞观十九年(公元646年)玄奘法师游历西域各国返回东土,所带回的520夹657卷经书并不是影视剧中所展示的纸张经书,而正是取材天然、用古老手艺制作“贝叶经”。资国寺《大藏经文化主题展》中,也展出了这段历史。
贝叶经历史厚重,被称为“佛教熊猫”,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虽然源自古印度地区,但其有限的资源如今却绝大多数保存在中国。
公元11世纪前后,伊斯兰军入侵南亚次大陆,大肆破坏佛教文化,古印度寺庙内的藏书基本被付之一炬。僧侣们为了躲避,只能带着珍贵的梵文贝叶经大举北移,到尼泊尔和我国西藏地区避难,因而现存的贝叶经60~80%都在我国西藏地区。据调查,西藏现存的贝叶经也只有6万片左右。
从公元7世纪到13世纪期间,传入中国的贝叶经上所刻写的除了梵文之外,还有缅甸文、僧伽罗文、傣文、于阗文、回鹘文、吐火罗文等不同文种的文字,具有极其宝贵的文物价值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同时这也是古代中国与西域各国宗教文化交流的缩影。福鼎资国寺所展出的贝叶经就是用缅文刻写的,如果有机会到福鼎游玩,不妨到此地感受一下浓郁的信仰气息,一睹宝物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