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探寻喀斯特地貌的故乡

旅游攻略 11 0

潮新闻客户端 钱江湾

斯洛文尼亚是一个溶洞的王国,遍布着许许多多个各具特色的溶洞。我们要去的波斯托伊那溶洞,是其中比较出彩的一个。来之前,我看了下资料,有说它是欧州第二大溶洞的,也有说是溶洞界天花板或者女王什么的。先前在国内我曾看到过张家界黄龙洞、贵州织金洞、桂林七星岩等不少溶洞,以为天下溶洞大同小异,这个巴尔干的波斯托伊那溶洞,难道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内心很不以为然。

从首都卢布尔雅那出来,往南坐车约50公里,就到了溶洞所在地。午饭后,来到了景区大门。高耸的山脉、清幽的河流和茂密的树林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在景区外一排餐饮配套区浏览,芦草轻拂,花影簇拥,渐渐发黄的树叶婆娑作响。

兴高采烈的游人坐在树林下,喝着咖啡,品着美食,悠闲地享受着无拘无束的午后时光。从外表看,这里更像是一个山边热闹的休闲小镇,而不像是专门来游览奇特溶洞的地方。来游览的游人不少,大家耐心排着两路纵队,等待着徐徐解开各人心中的谜团。

从洞口观察,一点也瞧不出特殊的地貌迹象。导游说,这里就是喀斯特地貌的故乡了。在西北旅游时,常会见到喀斯特地貌的景区,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或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就源自于这一片土地。据说,最早来这里勘探的德国科学家,发现了这种奇特的石灰岩地貌,就把它称之为喀斯特地貌,这一专业名词一直被地质界和旅游界沿用至今。

斯洛文尼亚地处巴尔干半岛,境内有三分之二的地区分布着石灰岩地层,千百万年来,积水溶解了碳酸钙,壮观的地下隧道、通道和溶洞等组成了一个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地下迷宫。

游览波斯托伊纳溶洞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参观路线总长达5公里。最初和最后的两公里得乘坐电动小火车来接驳,只有中间最精彩的一段,在景区导游的带领下,需要自己步行一公里半来体验。因此,坐着溶洞里的小火车览景,是我觉得特别新奇而有趣的游历感受。之前我游过的溶洞,或者坐船行进,或者用脚丈量,都没有涉及动力火车。

这个小火车由来悠久。早在1818年4月发现并被建成观光洞穴后,到访游客络绎不绝。为了解决长长的洞穴穿越的种种不便,1872年6月第一条溶洞铁路在这里正式通车,当时每节车厢只能载4名游客,1956年开始采购电力火车进行改良后,才有今日的一趟几十个人的载客量。

在1853年8月的时候,奥匈帝国皇帝佛朗茨一世和茜茜公主曾来此游览过。我猜想那时是没有通小火车的,不知他们是如何进来探幽寻梦的。他们一定无法想象这一溜小火车穿行在幽深叵测的洞穴里是一种什么滋味。

我一踏上小火车,就觉得非常开心奇妙,又十分惊险刺激,低矮的溶洞仅能容身小火车驶过,许多个窄狭处,或者旁边两侧的岩壁和石笋几乎将要触碰到小脑袋瓜子,所以下意识的总会低下自己的身子,生怕被洞顶下垂的天然吊坠和两侧刀刻斧削的冰柱碰到。但这种许多人都会有的原始本能的担忧哪能逃得过设计者精准的计算呢?

事实上,人与上下左右的冰层一般都会差那么十几公分,坐在我前面的一米八几的老外旅友淡然自若。小火车发出的轰隆声在洞穴里特别的响,也许这响声掩饰了内心的小担忧,也许是明暗交错、盘旋弯曲的洞道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悬念,小小的习惯性错觉,还是让人产生不少刺激,直到几分钟后小火车驶完第一段停了下来,于是就暗暗大笑自己长着潘长江的身材,却操着一副姚明的心,完全多此一举。

洞穴里的光影如素面朝天的山野乡姑,不施粉黛,不着红妆,不似国内所有溶洞里故意配上五光六色的灯带,那么光怪陆离,那么玄幻莫测。洞内的照明灯光,呈白色和黄色两种,看得出管理者尽可能接近自然光的良苦用心,目的是让游人感受最原始天然的样子。

并且,溶洞内的灯光大多是声控的,只有在你经过的时候才打开,等一个团走过,立即关闭。在某些路段,关闭所有的灯光,让游客在静静的溶洞内,体验最初发现溶洞的探险者们在原始状态下的感受。

进入溶洞之前,我们每人都领取了一个中文语音讲解器。下小火车开始游览时,根据步行道旁标牌上的数字,在讲解器上按一下相应位置,就会播放相应的讲解语音段落。我一边要拍照,一边听着讲解,忙得不亦乐乎。他们设计的解说词,重点是客观地讲解溶洞的历史来源和每一段的主要特点,并没有过分的诱导游人去想象这些景观像什么。

林林总总高悬的钟乳和挺拔的石笋,长得冰晶玉洁,神态各异。你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自由驰骋,既可以把它们比拟作栩栩如生的动物,也可以活化为古典名著里的神仙侠士。非常奇特的是,在异国他乡的溶洞里,看了这些千姿百态的冰柱石笋,我竟然将思绪滑向了一路看过的“宫堡鸡丁”,觉得许多的冰柱更似高耸的塔尖和城堡。

溶洞总计长度二十多公里,对游人开放的仅仅五六公里的一小段。一路上行进,胜景甚多,蔚为奇观,洞内套洞,有隧道相连,形成一条奇伟的山洞长廊。我在上上下下的斜坡上行走,真有目不暇接的感觉。讲解器上所指示的辉煌厅、帷慢厅、水晶厅、音乐厅等4处主要岩洞,是我逗留时间稍长的地方,与团友们交流着观感,大家很容易将此类比成国内看过的某个溶洞里的景观。

如5号景点位置很高,比入口高了400米,是溶洞内的最高点。此处宽度有300米,如同两个足球场那么大。我仰头望去,真有山壑万丈幽然纵深之感。6号景点叫“俄罗斯桥”,我很是纳闷,斯洛文尼亚的溶洞怎么会取到俄罗斯的名字?原来这里是由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俄罗斯战俘建成的。

最好看、保存最好的7号景点,是一个“意大利面洞”。细碎细碎倒挂着的千百根冰丝,多像吃过的意大利面呀!这样细尖尖密匝匝的银丝,像一面巨大的石幔罩在我的头顶上,游历中的自己和团友们都成了幔中仙子,这可是以前的溶洞体验从没有看到过的壮观一幕。

步行到最后一个洞,是15号的音乐厅。3000多平方米的大洞,高达40米,好似一座巍峨的宫殿,最多可容纳上千人。四周冰柱包围着的大洞穴,居然具有独特的回音壁功能,能举办岩洞音乐会。我们到此一游式的游玩自然无缘见识这样的洞穴音乐会,是何种趣味!

在一个多小时的游览中,尽管洞里的温度仅有十度上下,比外面低了十几度,但因为之前导游反复嘱咐早有准备,我穿上了此行备用的厚外套,所以一点儿也没觉得冷。游览过程,你既感到强烈的审美疲劳,又觉得着时间匆匆而过,穿行在貌似大同小异其实气象万千的乳石奇观里,记忆深处已然铭记住这些冷若冰霜却是生机勃勃的冰凉世界。

最让我感到惊奇的其实并不是这些,而是藏在溶洞里的龙鱼传说。我在溶洞里放置的水族箱中,终于看到了那个早已声名远扬的小宝贝了,它长的像蜥蜴,纤细小巧,通体粉白,像新生儿的肌肤,它就是传说中的“人鱼”。讲解器里说,这是一种洞螈。溶洞穴里生长着一百多种叫不出名字的各种生物,其中最神奇的就是这人鱼,能活100年,即使不吃不喝也能挺过10年。这是一种多么神奇的鱼?!要是将这基因重新移植到人类,该是怎样惊世骇俗的一件里程碑大事?!

(图片来自溶洞景区介绍)

羽毛状的粉红色外鳃,无眼却有四肢和十指,许多人都认为它是龙宝宝,17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围绕着它进行了许多有实践价值的探索和研究。直到2016年的一个历史性机会,让研究人员亲眼见证了"幼龙"从洞螈卵中孵化而出的惊憾场面,这是自洞穴向游客开放以来200年中第一次发生的事。

我除了在陈列的橱窗里看到它的真容,听着讲解器里的叙述,被这个神奇的传说,不,应该说是事实,深深吸引住了,觉得非常遗憾,不能近距离亲眼目睹小家伙的真实生活。但它顽强的生命力早已颠覆了我以前的认知。世界是多么奇妙啊!

这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在波斯托伊那溶洞里,短短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坐着1872年建成的小火车,穿梭在欧州溶洞界的天花板里,围绕着龙鱼的种种神秘之感又激起了我探索新知的兴味。

回来专门翻看资料,才知道,在斯洛文尼亚这个名符其实的溶洞王国,神奇百态的溶洞有很多,如曾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的斯科契扬溶洞,能在几十米的桥上看瀑布,有着地下湖泊王国之称的克瑞兹纳溶洞,居然有50个地下湖泊,等等。而专门向游人介绍龙鱼神奇生存能力的地方就此一处。

游历世界之前,所有的自以为是,所有的先入为主,都是一种坐井观天式的浅薄和无知。当龙鱼之类的新知逐渐被自己认识和接受的时候,眼前豁然洞开了奇妙的窗户,那些遥远的陌生的世界便将翩然而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