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雄踞黄海之滨的崂山历来便被称作海上“第一名山”。崂山之美,不仅在于它的雄伟磅礴、钟灵毓秀,更在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道教发祥地之一,崂山素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其中以太清宫最负盛名,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的太清宫,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是全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海滨道观,被誉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深秋的太清宫,迎来了最美的时节,独特的气候让这里变得色彩斑斓起来。远远望去,红的、黄的、绿的叶子和古刹青灰色的瓦片绘成了一幅美丽的重彩画。迈入太清宫的门槛,里面古木参天,香烟缭绕,每一处都透露出岁月的痕迹与历史的沧桑。后山高50米的老子铜像,俯瞰大海,雄伟壮观,他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寓意天地造化阴阳为本。
据介绍,太清宫占地面积近12万平方米,现有殿堂13座,供奉神像118尊,最早由西汉年间江西瑞洲府人张廉夫所创建。汉武帝建元元年,张廉夫东来崂山,选择背山面海处建三官庵隐居修道,并授徒祭拜,奠定了崂山道教的基础,张廉夫故被奉为崂山太清宫开山始祖。唐末道化普济真人李哲玄云游至此,募资修建三皇庵,正式称宫则始于北宋初年,由宋太祖赵匡胤敕建。
来往崂山的道士很多,其中长春真人丘处机最为著名,这位全真教掌教,因以74岁高龄远赴西域,劝说元太祖成吉思汗止杀爱民而闻名世界。在三皇殿外,两侧墙壁上各镶嵌着一块碑刻,记录着成吉思汗与丘处机的不凡渊源。其中《元太祖敕谕护教文碣》谕示:“皇帝感劳,即赐金虎符牌曰:真人到处如朕亲临,丘神仙至汉地,凡朕所有之城池,其欲居者居之。掌管天下道门事务,以听神仙处置,他人勿得干预。宫观差役尽行蠲免,所在官司常切卫护。”由此可见,丘处机在成吉思汗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据传,丘处机曾至少三次在崂山弘道,其间,他广收门徒,教化于民,不仅使崂山成为全真教的主要丛林,同时也为道教文化作出了贡献,他的书法、诗词功底也很深厚,诗中寓情于景,寓教于诗,在崂山留下了40余首不朽诗篇。
在太清宫院内,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雕像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这位十九岁就以县、府、道三试第一闻名的少年天才,却在此后的五十余年里屡试不第,最后凭着《聊斋志异》留名文学史。根据史料记载,蒲松龄一生只游历了两个地方,一个是泰山,另一个就是崂山。而在崂山的游历更是充满了奇幻的色彩,据《蒲松龄年谱》记载:康熙十一年(1672年)夏天,蒲松龄与高珩、唐梦赉、张绂等八人,同游崂山,并且非常幸运地看到了海市蜃楼,这一可遇不可求的经历让几位文人回味无穷,蒲松龄在《劳山观海市歌》中用“扉阖忽留一线天,千人骚动谯楼下”“转眼城郭化山丘,猎马百骑皆兜鍪”等诗句描述了当时的奇异景象。这次崂山奇遇也激发了蒲松龄的创作灵感,不久后他寄居太清宫,写下《崂山道士》和《香玉》两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太清宫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气候特点。这里不仅生长着北方的植被,很多南方的奇花异卉也能在此生根开花,被称为“北国小江南”,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到这里游览。别看现在出入太清宫的交通非常方便,在过去要想到一趟太清宫却非易事,在上世纪70年代,进山的道路还坎坷崎岖险象环生。1979年7月30日,邓小平一行来到崂山太清宫,当来到“汉柏盘龙”,看到苍翠的汉柏和满树盛开的凌霄花时,他说:“这个地方很好,单凭这么几棵大的古树,就可招引很多的人,有条件安排开放,发展旅游事业。目前崂山这个状况,搞旅游显然不够条件,尤其是连道路还没修好。崂山要把自己的牌子打出去,就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
邓小平视察崂山时关于崂山旅游的设想引起当时山东省、青岛市领导的高度重视,成为崂山对外开放、发展旅游的先声。1982年11月8日,崂山被国务院审定公布为首批国家风景名胜区,此后,崂山景区服务更是与日俱进,原本崎岖不平的进山路早已被平坦坚实的柏油路替代,为市民游客带来观赏山海美景的绝佳视角,“不适合开门迎客”的崂山,如今迎来八方来客。现在景区,除了服务设施及服务理念不断配套升级,还实现了网络购票、入园、语音导游等智慧旅游功能,太清宫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