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无尽的岁月长河中,流淌着一种无形的宝藏,它静默而深沉,却又璀璨夺目,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土地上,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品味,这就是非遗。
今年8月,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文化和旅游部录制的大型文化季播节目《非遗里的中国》贵州篇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
节目中,主持人龙洋,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以及歌手周深,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在这里遇见苗绣、侗族大歌、牙舟陶等30余项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互动体验、文化解读、秀演呈现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现贵州非遗的独特魅力。
据央视统计,截至8月20日17时,该节目全网曝光量达到5.74亿次,登上微博核心热榜6次,系列话题阅读增量达2.29亿。网友表示:“央视+周深+贵州非遗的王炸组合,让贵州赢麻了。”
贵州是非遗大省,有侗族大歌、石阡说春、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等3个项目纳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有99项159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28项1025处,市(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00余项,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000余项。全省非遗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贵州高度重视对非遗保护和传承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相关立法。自2012年以来,相继出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贵州省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促进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在推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中,贵州非遗数字化记录工作走在前列,涌现出的优秀成果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通过采取整体保护、立法保护、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措施,贵州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持续深入推进,让非遗成为贵州文旅中的一抹亮色。此次央视《非遗里的中国》节目聚焦多彩贵州,用一个个关于匠心、传承、创新的故事串联,将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娓娓道来,让观众穿越时空,在文化自信中产生更多共鸣。
布上青花 指尖非遗——苗族蜡染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蜡染,是我国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灰缬(镂空印花)、夹缬(夹染)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印花技艺。早在秦汉时期,苗族人民就已掌握了蜡染技术,宋代达到鼎盛。苗族姑娘自幼便学习蜡染,并将自己眼中的世界,加以色彩、想象,创造出一个奇妙、梦幻的神话世界。蜡染,是苗族姑娘们的语言,也是她们的文字,因此被学者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在贵州的榕江、丹寨、三都、都匀等地,这种装饰技艺得到了广泛的流行。
苗族蜡染技艺通过在布料上涂抹上蜡,形成防染的图案,然后将布料浸泡在染液中,使未被蜡覆盖的部分染上颜色。蜡染技艺通常采用靛蓝色调,图案色彩鲜明,富有民族特色。
苗族蜡染技艺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措施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苗族蜡染技艺的制作技巧和传统。
丹寨、安顺及织金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坏境中,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技艺因此得以保留下来。
按苗族习俗,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每位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代代传承。
苗族蜡染有点蜡和画蜡两种技艺,从图案上可分为几何纹和自然纹两大类。丹寨苗族蜡染的作者们更喜欢以自然纹为主的大花,这种图案造型生动、简练传神、活泼流畅、充满夸张,乡土气息十分浓厚。安顺苗族蜡染以几何纹样为主,图案结构松散、造型生动。织金苗族蜡染以细密白色为主,布满几何螺旋纹,图案结构相互交错,浑然一体。
蜡染的制作工具主要有铜刀(蜡笔)、瓷碗、水盆、大针、骨针、谷草、染缸等。制作时先用草木灰滤水浸泡土布,脱去纤维中的脂质,使之易于点蜡和上色。然后把适量的黄蜡放在小瓷碗里,将瓷碗置于热木灰上,黄蜡受热熔化成液体后,即可往布上点画。点好蜡花的布再用温水浸湿,放入已发好的蓝靛染缸,反复浸泡多次,确认布料已经染好,即可拿到河边漂洗,让清水冲去浮色,再放进锅里加水煮沸,使黄蜡熔化浮在水面上,回收后以备再用。之后,再将蜡染反复漂洗,使残留的黄蜡脱净,即算完工。
丹寨蜡染在这之后还要拼涂红色和黄色,涂红的一般用茜草根,黄色则用栀子提取。为了避免褪色,一般要待蜡染品制成后才着色。除上述步骤外,蜡染还有制作蓝靛和发染缸等工序,各道工序前后连接,构成一套完整、成熟的技艺和操作规程。
在蓝白相间的花纹中,印染着苗族人乐观的生活态度,还有千百年积累下的智慧。传统蜡染纹样繁多,内涵丰富,可分为蝴蝶纹、鱼鸟纹、龙纹、铜鼓纹、旋涡纹、花草植物纹、星辰山川纹等。
苗族蜡染构图饱满,造型生动,对称均衡,注重图纹组合和视觉顺序的总体效果。主题一般居中,着重突出图纹的完整性、和谐性,简洁明快,密不觉繁复,简不觉单薄。即使在长达丈余的百褶裙上连锁式的构图,由于点线穿插,曲直并存,疏密交错也不觉板俗,富有韵律变化和节奏感。图案精美,线条流畅,清新如淡云蓝空的互托,明快如高山流水的旋律,古朴中包含粗犷,简略中蕴藏典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苗族蜡染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苗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苗族的传统服饰、床单、窗帘等物品上,都可以看到精美的蜡染图案。这些蜡染作品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美感,也传承了苗族的文化传统。同时,苗族蜡染还作为一种珍贵的手工艺品,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喜爱和收藏。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苗族蜡染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许多有识之士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展蜡染技艺培训、建立蜡染博物馆、推动蜡染产业发展等。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苗族蜡染文化,也为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
「蜡染的工艺流程」
1.磨布。把布置放在蜡板上用光滑而平整的椭圆形鹅卵石在布上面来回碾压,致使布与蜡板粘连在一起。
2.熬蜡。把黄蜡放在特定的铁质容器里升温,达到所需要的温度后使黄蜡融化。
3.画蜡。含勾图、布蜡、处理三个组成部分。
4.染色。把画好蜡的布艺放置在指定所要颜色的植物染色液的染缸里浸泡。
5.蜕蜡。通过高温灶台进行脱蜡处理。
6.漂洗。已经蜕蜡的布艺进行冲洗,去除污垢。
7.晾干。把漂洗干净的布艺置放在阴凉处让布艺慢慢脱水。
8.缝制。苗族的一针一线,手工制作过程,是蜡染成品制作的最后环节。
策划 李屹
文字整理 樊园芳
编辑 皮亚丹
二审 廖波
三审 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