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这四个非遗,你有听过吗?

旅游攻略 10 0

01民间文学

虬白龙传说

虬白龙传说,流行于海安里下河地区,以传说中的虬白龙的故事为载体,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旧时海安里下河一带,由于地势低洼,再加上海潮回溯,在墩头镇的虬湖小高地周围,特别是东部和南部,有几十万亩,高度只有1.65米左右的低洼草地,每年黄梅时节,几乎全被大水淹没,简直是汪洋一片。在虬湖庄周围有三个各几百亩的湖荡。在这种自然环境下,水龙卷风就很容易产生。在长期的龙卷云、龙卷风的自然环境中,乡民们传说这是虬龙显圣,如果积德行善,就会得到虬龙护佑,确保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乡民们在长期的虬龙信仰中,形成了本土的虬龙故事。

虬白龙传说,其思想价值主要是反映了农耕时代,乡民们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对良好自然环境的渴求,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殷殷期盼;同时依附于虬白龙的传说,也起到引领向善、向上的思想教化作用。作为地方文化,虬白龙传说和整个中华民族对龙的信仰文化又融为一体,是提升地方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的珍贵内容。

02传统音乐

甸上号子

甸上号子起源于农事活动,音乐灵活自由,曲调和唱词即兴变化,旋律上扬,高亢嘹亮。唱词结合农事,调节情绪,鼓舞干劲,增添乐趣,提高了劳动效率。流行在白甸地区的号子有:车水号子、碾场号子、掼把号子、挑担号子、抬草号子、连枷号子、栽秧号子、打夯号子、吆牛号子、打鱼号子、排斧等。

甸上号子体现了甸上风情,与农事相对应,通过现代传媒手段,对号子进行挖掘整理,用视频形式进行固化,形成了系列作品,从田头走上舞台、走上讲台,走上了上海国际艺术节大舞台和江苏省第十二届书展,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让甸上号子文化得到质的提升。2014年成为南通市特色文化(号子)之乡。

03传统技艺

猪头肉烹制技艺

沙岗猪头肉烹制技艺出自海安市南莫镇沙岗村。南莫镇地处南通、盐城、泰州三市交界处,历史悠久。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里下河人对自己的饮食向来十分讲究。卤制猪头肉是江淮地区的传统风俗习惯,在号称“鱼米之乡”的里下河地区尤其盛行。沙岗猪头肉烹制技艺历经百年传承,凭其独特秘方、独特口味成为了一道央视上榜的名菜。

如今,沙岗猪头肉的传承以技艺祖传和收徒传艺为主:家住海安市南莫镇沙岗村的徐正江仍在传承猪头肉制作这一传统技艺,经营着百年老店沙岗猪头肉;其子徐小亮传承了徐正江的手艺,在海安新桥菜市场也设有专门的店面;在黑龙江、山东等地都有徐正江的徒弟,如今学有所成的徒弟已有72名,遍布全国,他们也开始将沙岗猪头肉的卤味传承下去。

04曲艺

道情(水乡道情)

海安水乡道情,流行于海安里下河地区,源于道教的传经布道,吸纳了文人道情长于抒情的特点,面向农耕时代的广大基层民众。说唱内容上通俗易懂,雅俗共赏;音乐上吸收了扬泰地区、淮河地区的民间音乐,并结合说唱需要加以改造;语言表达上以海安方言为主,吸纳扬州评话、戏曲的戏白特点,抑扬顿挫,委婉与昂扬相融合,引人入胜;表演形式上常常是一人一台戏,生旦净末丑尽在其中;乐器伴奏以渔鼓、简板为主,或加胡琴。

道情艺人,通常是走街串户,以传统单支曲调,说唱好言好语,尤以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诞寿庆时说唱为盛,亦称外挡说唱;或者应邀坐厅、坐船,以套曲连缀形式,夹以故事说白,说唱长篇,尤以旧时农村青苗丰收节时说唱为盛,亦称内档说唱。

海安水乡道情的价值,在音乐上保存了一些古老的唱腔、曲调,在说唱内容上则保留了许多生动活泼、贴近农耕时代生活的人物故事和道德伦理宣教内容。在江淮、江海地区,海安水乡道情,甚至成为了扬剧、淮剧、通剧舞台衍生的最初母本,是江海平原上古老说唱文化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