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七星岗:渝中文化瑰宝 城市更新典范

旅游资讯 10 0

七星岗是重庆母城的“文化明珠”,更是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人文记忆的重要地标。

七星岗新时代城市面貌。七星岗街道供图

在古代中国的城市构建体系里,堪舆和军事防御都是极为重要的技术支撑和指导思想,重庆也不例外。南宋重庆知府彭大雅筑重庆城,其镇西门就是现在的通远门。

明代重庆卫指挥使戴鼎在此筑造重庆城,九开八闭十七门中的通远门、金汤门都位于今天的渝中区七星岗街道。七星岗一度成为集防卫、居住、商业于一体的城市核心区域。

通远门遗址。七星岗街道供图

七星岗原名并不叫七星岗,而是叫七星缸。因重庆以前多发火灾,为了能做到及时灭火,随处设立了消防用的石缸,因清代建有坎形符号的求水建筑物,又敬北斗七星,故取名为“七星缸”,在抗战时期改名为“七星岗”。

七星岗有着很多传说故事,让人不禁生畏。

在扼守华蓥山余脉的渝中区,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在总面积0.81平方千米的土地上,通远门、五福宫、望楼、鼓楼、领事巷……它们依山就坡、随势赋形,它们交织错落、错综复杂,串联起七星岗这片大地,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格局和文化景观。

“进了七星岗,才算进了重庆城。”这句流传在这片土地的言子概括了七星岗在重庆历史上的“高光时刻”。

走进七星岗,这面积不大,能量不小的地方让人肃然起敬。这里的古楼城墙保存完好,与城市山势、绿荫花草及高楼大厦紧密相连。正如古语:“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它们不仅构筑了长街纵巷的文化底蕴,而且成为重庆城市更新的典型案例。2022年,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七校建筑学科传统名校选定七星岗片区为样本,探索重庆城市更新课题。

仿藏传佛塔的菩提金刚塔,始建于明洪武初年的通远门,古色古香的通远楼,“三三一”惨案纪念碑,1932年建成通水的重庆市第一家自来水厂,金汤街64号的名将府邸,燕子岩上的“郭园”,因“抗战必胜,建国必成”而取名抗建堂,因抗战时期的英、德等国再次设立领事馆而得名的领事巷……都令人惊叹不已。

仿藏传佛塔菩提金刚塔。七星岗街道供图

七星岗的长街纵巷,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城市空间结构,每一条巷弄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座建筑都是时间的载体,每一次爬坡,每一次上坎都将翻开新的一页故事篇章。

似乎每一处都有一个传奇故事,等着我们去发现。

近年来,城市更新如火如荼,七星岗一改过去大刀阔斧地操刀建设,更多是“绣花针”般的细小改动,让老街老巷与现代高楼大厦交相辉映,既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又赋予了七星岗新的生命。

现代高楼大厦里的老街老巷。 七星岗街道供图

百米许的城墙,层次分明,翻修的痕迹一目了然,仍挡不住它的历史厚重……

另一侧的城墙,是翻修后的吊脚楼,旧时只是木头简单搭建,城墙楼下是古风建筑的商铺,种类不齐,平时少有人注意。

城墙下的通远门,是两个拱形门洞,看似门也不是门,它其实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汽车通道,为“和平隧道”。

城墙上是通远楼,古老钟响,旧时的激烈斗争销声匿迹,老居民倚亭休憩歇凉。

藏在深处的鼓楼巷,算得上是重庆最低调的老巷子了,宁静致远又充满故事。五福宫、打枪坝、重庆自来水厂旧址……都曾存在于此。走进小巷,就是走进重庆母城的历史深处。

如今的七星岗,更像是新城和老城的共融地,各自参半,各自生活。

新城和老城交相辉映。七星岗街道供图

街边的水果摊、小面摊、位于临华路的临华饭庄、走街串巷的“汪眼镜”、隐藏在居民楼中的张烧白……在过去有代表性的商户们,如今也融入了现代都市的节奏,既保留了那份浓厚的人情味,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七星岗近来备受游客青睐,街巷里甚是热闹,美食店、文创店鳞次栉比。前来打卡的游客们,不仅能看到古老的城墙,体验爬坡上坎走小巷的独特乐趣,还能尝到道地美食。“进了七星岗,才算进了重庆城”,这句话放在现在也不为过。

七星岗见证了重庆城的历史变迁,成为城市的文化印记和宝贵遗产,它默默地肃立着,坚守着那份难得的古朴与宁静,又以青春的姿态瞭望着新重庆,驻守在这重山重水之间,迎接时代的浪潮,谱写新时代的新蓝图。

文/雷艳 陈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