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都出发,驱车130余公里就抵达遂宁市大英县。大英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天府旅游名县。大英县从古至今的发展似乎都与盐密切相关。近20年来,大英县人依托地下丰富的盐资源在四川内陆腹地打造出名扬天下的中国死海旅游度假景区。而早在北宋时期,大英人就发明了开凿小口深井采掘地下深处的盐卤资源,这就是著名的卓筒井。
北宋大文豪苏轼《蜀盐说》:“自庆历、皇佑以来,蜀始创‘筒 井’,用圜刃凿,如碗大,深者数十丈。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为井,以隔横入淡水,则咸泉自上,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为桶,无底而窍其上,悬熟皮数寸,出入水中,气自呼吸而启闭之,一桶致水数斗。” 北宋画家文同在其《丹渊集》中载: “……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以取咸泉鬻炼盐色,后来其民尽能此法,为者甚众。”苏东坡和文同所描绘的就是卓筒井。
卓筒井大顺灶全景 供图 大英县文旅局
圜刃形钻头 摄影 蒋铭
以今天的话来解释,卓筒井是用碓架子套圜刃形钻头,以冲击式方法向地下深处开凿的盐井,是人类始创的小口径钻井技术,它是北宋(1041——1048)年间的一项伟大发明。卓筒井分布在四川省大英县卓筒井镇,分布在关昌村、吴家桥村等七个村落。现有 18 灶 245 口老井,占地约14平方公里。卓筒井以大顺灶保护最为完整,并实施重点保护。 大顺灶占地 10655.8 平方米,现有灶房一处、盐工住房一处、 盐井 8 口、井场茅屋 8 个,晒盐坝一处、晒盐(水)架一架、 筒车一个、花车和羊角车 20 架、计量缸三个、储卤池一处三口,大平坦盐锅三口、卤水储存大黄桶四个、生产工具等共计一百四十一件。
卓筒井对人类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类第一次创造了机械凿井方法,取代了人工挖掘方法,揭开了人类开发储存于地下深处的矿产资源的历史序幕。卓筒小井凿井技术,开西方近代绳式顿钻钻井方法的先河,导致了二十世纪西方发明近代石油旋转钻井方法的诞生;所以,中国凿井技术是近代“石油钻井之父”。 在盐卤凿井中发现了石油矿藏,掀起了世界性的大量勘探和开发,引起了一场世界能源的重大变革,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原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委员会主任罗哲文生前十分关注卓筒井的保护工作并专门为卓筒井题词:“卓筒小井,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世界石油钻井之父”;“沉睡千年,一醒惊天下!
2006年卓筒井井盐汲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3月卓筒井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1月30日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为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
原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委员会主任罗哲文题词 摄影 郑建超
盐,百味之王,在中国古代,盐即为立国之本、战略物资。它不仅是人类生存之必需品,而且还是各部族、各诸侯王国争夺的经济命脉。传说南方的蚩尤举全国之力攻打北方的黄帝即是为了夺取山西运城的池盐。秦统一六国进攻楚国时,秦特命李冰治水为运兵作先锋。传说李冰原为山西运城池盐盐官,善度盐脉,至蜀地,识其地下盐卤丰富,遂命军士凿“大口浅井”(即百姓打水井之法)获取地下卤水制盐。李冰此举,开历史先河, 第一次将人类探寻水源的方式转变成为向地下探寻盐卤资源,也为人类文明从地面走向地下深处开启了序幕。
卓筒井是继大口浅井取卤技术之后蜀国先民发明的更 先进的取卤技术,大口浅井因存在易塌腔伤人,深处缺氧易窒息且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巨大等缺点逐渐消亡,到北宋庆历(1041 —1048)年间,作为当时最先进的卓筒井取卤技术在蜀地广泛使用,成为当时大规模制盐不可替代的一项古代民间工业产业技术。
东西方钻井技术比较 供图 大英县文旅局
刮泥筒 摄影 蒋铭
汲卤竹筒 摄影 蒋铭
打井图 摄影 郑建超
卓筒井的工艺流程包括打井工艺流程和制盐工艺流程。
打井工艺流程包括打井、散泥、下筒、修井等工艺。 打井分两个阶段:“打大眼”和“打小眼”,大眼必须打到出现岩盐为止。打大眼:上层是大眼,口径 15-25 公分,深约 50 至 100 多米不等。大眼的作用是下牝牡相衔的楠竹筒(即套管)。楠竹筒的作用是隔绝洞壁上渗透出来的淡水。大眼钻至假设 50 米深,竹筒相应下50 米。打小眼:大眼打成后即打小眼,将大杆(钻杆)顶端的大令牌头(圜刃形钻头)换成小令牌头,继续往下凿井,直钻至 100 米多深,如果每天能产500-3000 斤浓度 7-10 度的卤水就成了活井。散泥,散泥即是用刮筒将凿井凿出的泥浆提出来的过程。刮筒, 即在6到8米的竹筒竹节上方打了方形小眼便于泥浆进入的竹筒。下筒,是将大楠竹牝牡相衔后,用青蔑和麻绳捆扎大楠竹,再用桐油和石灰浆裹青蔑和麻绳,直到干透光滑坚硬为止,以防楠竹被卤水涨爆裂。然后将大楠竹筒下到小眼顶部,罩住小眼, 卤水便从小眼涌进大楠竹筒,如此,取卤就方便了。修井,卓筒井井口仅仅 15cm 大小,修制井技术是卓筒井懒子(盐匠的一种)的一项绝活。内容有补垮塌的井腔,纠打斜了的井眼,掏堵塞了的井眼,打捞掉入井里的一切掉物。
制盐工艺流程包括汲卤、晒卤、滤卤、煎盐等流程。
汲卤即是用羊角车上的放篾连接汲卤竹筒翘水入筒,然后搬动羊角车提取卤水,再用水打钩顶开单向牛皮阀门,放卤水于盐篓子。晒卤的目的是利用风和太阳的能量,蒸发掉卤水中的部份水分,把卤水浓度提高到 18-20 度,使其在煎盐的时候能够有效的节约燃料。滤卤即是用棕树蓑衣片等排除卤水中的一般杂物,使卤水清澈透明。煎盐是灶匠的专业,灶匠是负责将卤水煎熬成盐的盐工,其工作方法是:煎盐时倒入适量豆浆,加上皂角去除卤水中的石膏等杂物,分离泹水,这样,煎出的盐洁白、颗粒晶莹。
汲卤图 摄影 郑建超
滤卤棚 摄影 郑建超
四川省广电局一级巡视员彭佳(右一)调研卓筒井,图为正在参观计量缸和储卤池 摄影 郑建超
煎盐 供图 大英文旅局
大顺灶灶房,用于将卤水煎制成盐 摄影 郑建超
史料显示,由于卓筒井众多,民国时期设大英盐务所,属川北盐务局河边盐场管辖。当时卓筒井镇拥有 108 个灶房、连同宋、 明、清老井计 1711 眼井,年产盐 4000 余吨,销于金堂、乐至、安岳、大足等地。
中国死海景区一景 供图 大英文旅局
四川久大蓬莱盐化有限公司制盐现场 供图 大英文旅局
宋井桃源农文旅项目一景 供图 大英文旅局
卓筒井井盐汲制技艺伴随科技、时代的演进,已隐入历史的尘埃,但大英人对盐应用的征途却一直向前。在大英县的土地上,依托地下丰富的盐资源,开发出旅游项目-中国死海声名远播,用现代化制盐技艺的工厂四川久大蓬莱盐化有限公司每年盐业产值超3亿元。
当前,在文化强国,四川省推进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大背景下,大英县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事业和产业的协同发展,推进卓筒井遗址保护及开发,深挖卓筒井文化,推动卓筒井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强化卓筒井技艺活态化传承,加速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发展;大英县值得期待。(朱力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