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水峪村民不用再翻山越岭了

旅游资讯 6 0

千米之巅,云海翻滚,位于京西山间的圣水峪村白云坨在户外圈里久负盛名。不过,正是因为沟壑绵延,常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也面临出行不便的难题。如今,随着村里三条新建路之一的白云坨路全线铺平,并与南北梯路对接,圣水峪村结束了两百余年来村民翻山越岭出行的历史。“路竟然真修成了,到现在我们还都觉得不可思议。”80岁的村民霍云华感动地说。

新修的白云坨路环绕山间,像一条美丽的飘带。

白云坨路修通,村里的老人说“实现了世代人的梦想”。

遇到坚硬青石,挖掘机一天只能推进一米多。

困境

山连山沟连沟 羊肠小道爬了数年

东邻峰峦叠嶂的上方山,西北是牤牛河的发源地,圣水峪村就拥绕在牤牛河的第一个“几”字形臂弯儿内。

这个村共有1300余人,常住人口700余人。根据村民居住的自然片区,全村共分11个小队,像一粒粒珍珠散落在山间。特别是十一队至八队,仅一条山里的羊肠小道相连,圣水峪村民攀爬了一代又一代。“以前建房子,我从山上往下背石板,一次得背上百公斤,一天也只能背一趟。”71岁的村民安德元说。

大山深沟也阻挡着亲友们的交往。46岁的安强记忆最深的就是爬山,“我们这个村就是山连山,”安强说,他家住南沟十一队,姥姥家住北沟八队,每到过年,他都要跟着父母爬羊肠小道,翻越两道山梁两道沟去姥姥家。“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出发,赶到姥姥家正好吃午饭。当天绝对是回不了家,太累不说,天黑前也到不了。”

孩子们上学也得翻大梁。“都得爬山。当时小学设在四队,一趟5公里,也特别难。”谈起出行,村民们有共同的伤痛和无奈。

近年来,村里的年轻人大多进城务工,经济好了起来,多数村民家中也买了车,走亲访友可以开车,“即便不翻山了,但是开车绕山路,一趟也得一个多小时。”

更让村民担心的是山林防火。“留守的村民半数都是防火员,一条羊肠小道到山顶再原道返回,万一遇到火灾,消防车上不去,大家都很担心。”一位村民说。

破题

回应村民期盼 村里自筹资金修路

翻山难,绕路远,山林防火更令人忧心。能在山里修条路吗?村民们当时对此的看法是“想都不敢想”。

2019年4月13日,经过选举,时年43岁的臧海龙被选为新一届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我就琢磨,能跟大家一起干点啥。”臧海龙告诉记者,村里抬脚就是山,不仅守着上方山,还有一半的棺材山,旅游资源丰富,可道路不通,村民出行极不方便,也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大家想修路的愿望非常强烈。”

进门入户征求意见,村民们一边激动一边又犯愁,“钱呢?修路一公里就得几十万元,何况得开山。”

当时,镇里和房山区都没有专项资金扶持项目。为方便村民出行及出于防火安全考虑,村里决定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先自筹资金修路基。“等以后镇里和区里有了合适项目,我们再申报资金,并对道路进行提升改造。”几位村委会成员商量。

2021年8月,该村“新建森林防火公路及瞭望塔”项目经韩村河镇政府上报,11月份便获房山区园林绿化局批复,同意该村按照林区道路建设标准,以自筹资金形式,修建一条自八队经南梯至笛子草的公路。获得批复后,村委会自筹资金百余万元,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铺修,一年时间铺了5.4公里,“目前已铺好路基,虽未铺沥青,但路面已可通车。”臧海龙说。

攻坚

破碎锤一砸一股烟 3公里路修了两年

记者了解到,自2022年下半年起,该村着手铺设位于村西北的白云坨路,“只要开通了这条路,就能实现十一队与八队的连通,打通圣水峪村的内循环,不仅让村民出行更便捷,消防及应急车辆也能进得去、出得来。”臧海龙说。

白云坨路虽然只有3公里,但自山下十一队上太湖出发,至五眼井处与南北梯路实现对接,全程凿山开路,修路难度极大。

为节约经费,臧海龙同该村十一队、八队等所经小队队长一起,既做勘察员,又做设计师,他们多次徒步上山勘察,以确定最佳路线。“基本采用了大家爬羊肠小道踩出来的路线,”一名村委会成员告诉记者,为最终科学确定路线,一名设计专业人员还义务帮他们最终确定了最优路线。

修路期间还遭遇新冠疫情。为避免感染病毒延误工期,村委会成员与工人师傅一起吃住在山上。有的在前方探路、标记,有的及时排险,有的现场指挥……大家克服艰苦的作业条件,无论严寒酷暑,努力将施工一点点向前推进。地势险峻,山石坚硬,工人及机械遇到了极大挑战。遇到不好修的路段,一天只能推进一两米。随着挖掘机破碎锤砸下,山体的坚硬青石一砸一股烟,“有几段路就得生凿,最难的时候,3.5米宽的路一天也就凿出一米多。”

不仅开山难,修路途中还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状况。有一次,修路队刚行进至一处坟墓,便见一位村民在守护,该村民担心挖掘机开挖的碎石落进自家祖坟。臧海龙查看现场后要求,“多借一辆铲车,不能让石头落进村民的坟地里。”边砸边清,随凿随清,队员们整整干了一个半月。

这一切,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修路之举收获了越来越多的民心。在开凿南北梯路段时,因道路需占用一位村民家的土地,该村民心里舍不得,“那是爷爷在世时开垦的‘石边地’。”但一想到全村老少都会因此获益,他主动上山,为修路队指路,“我没文化,但我信臧书记说的‘要致富先修路’。我爷爷那辈儿没路,我小时候就在山上放羊,现在终于不用爬山了。我带着你们一起修路。”

2023年7月,北京遭遇特大暴雨。道路还没铺沥青,大家七拼八凑的50万元也花光了。当大家发愁时,令人欣慰的消息传来——北京为灾后重建启动了“结对帮扶”工作,石景山区出资200万元,房山区园林绿化局出资30万元予以支援。用这个钱,村委会为白云坨路铺了沥青,并在危险路段砌了1000米的钢筋混凝土挡护墙。

如今,白云坨路北与南北梯路对接,南与白立贵路接通,小山村200余年来第一次实现了各居住区域间的便捷互联。12月1日,记者乘车自上太湖沿白云坨路一路蜿蜒上山,从白云坨山顶放眼望去,新修的山路像一条飘带,在重重山峦间若隐若现。

发展

小村搭上旅游发展“快车”

圣水峪村新修的南北梯、白云坨、白立贵三条道路,不仅打通了圣水峪村11个居住片区的“内循环”,也令该村搭上了房山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快车”。

站在白云坨山顶,臧海龙指着山间一块空地告诉记者,未来村内将上报规划,将该处建设为露营基地。此外,在完善这三条道路设施后,村里将计划再修一条自南北梯向东,经棺材山、后湖、前湖、后耩,最终接入圣水峪村的道路,彻底打通圣水峪村旅游发展的外循环。

目前,圣水峪村的旅游发展设想正在变成现实。2023年3月,该村的旅游发展已纳入韩村河镇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并经镇级专项规划纳入房山区全域旅游发展专项规划。规划显示,占地25.57平方公里的圣水峪村南北梯将打造成生态休闲步道,白立贵区域将建成精品民宿,白云坨顶则在筹建露营基地。“圣水峪村还有平西烈士陵园,有章庆书院、丰山古道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一旦道路互通,盘活旅游资源,村民的生活就会更美好。”臧海龙说。

文/本报记者 张淑玲 图/臧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