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该项技艺从“濒危”走向“复兴”,并在国际社会上得到更高的认可。
流布于浙西南和闽东北的木拱桥,是交通设施,串联起河流两岸的人、物、生活;也是文化空间,凝聚着当地民众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串联起人们的集体记忆。千百年不朽的木拱桥,在今天依然散发着悠悠古韵,传递出时代新声。
一
《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 图源:视觉中国提到木拱桥,不得不提《清明上河图》。在这幅旷世名画中,横卧汴水之上的“虹桥”,就是木拱桥的代表。
木拱桥在浙江有一个更具体的形象——木拱廊桥。通俗地讲,木拱廊桥即有顶盖的木拱桥,建造历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宋朝。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建筑专家深入浙南山区,在那些偏僻的村落旁,居然见到了酷似《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之后,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记载了泰顺的4座木拱桥。从此,廊桥重为世人所知。
如今,在浙西南、闽东北的山区,保存有自宋代以来的各式木拱廊桥110多座。这种“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的木结构桥梁,工艺精巧,造型优美,被誉为“是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品种”。
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廊桥是连接村与村、人与人的要道,也连系着一代代人的集体记忆。千百年来,在浙西南的大山间,一座座木拱廊桥,串联起当地人们的柴米油盐,凝聚着社区民众情感和地方文化认同。
对当地人来说,廊桥是孩提时蹦蹦跳跳走过的路,是夏日纳凉闲话家长里短的凉亭,是村民交换农产品的自选市场,也是乡民祈愿纳福的精神场所,更是心中那份最温暖的寄托。
二
温州仙居桥 图源:视觉中国千载时光悠悠,历经风雨的廊桥依然可以被我们看见,离不开当地人的悉心守护。
被称为“中国廊桥之乡”的泰顺,迄今留存32座古廊桥。爱桥、护桥、兴桥,几乎成为一种刻在当地人骨子里的自觉。
一次“集体行动”令人动容。2016年9月,台风“莫兰蒂”致使泰顺境内多处溪流暴涨,薛宅桥、文重桥、文兴桥等三座国宝级廊桥被洪水冲毁。
得知消息后,当地干部群众自发倡议、捐款、寻找木构件,集结本地技艺传承人、省级建筑专家,坚持修旧如旧……历经一年修复,三座古廊桥重新屹立于浙南大地。
这是浙江守护廊桥的缩影。为了更好守护古桥,浙江不断织密护桥网络——物联感知、监测预警……古老的木桥不断获得现代科技的加持守护。
不仅如此,“有形”的守护还和“无形”的保护相得益彰。温州制定出台全国首部廊桥保护专项地方性法规《温州市泰顺廊桥保护条例》,明确实体保护与技艺传承并重;泰顺印发《泰顺县文化遗产保护办法》,鼓励运用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开展活态传承;庆元县制定《庆元县廊桥保护管理办法》《庆元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等,让廊桥保护有了法律保障。
保护与传承并行。如泰顺推出“师带徒”“带薪学徒”等系列传承机制,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呈梯队扩展,生生不息,代代相承,共同守护着木拱廊桥的古韵。
三
泰顺溪东桥 图源:视觉中国千百年来,人们建造和守护木拱廊桥,木拱廊桥默默回馈着当地百姓,桥和人,生发出一种特别的情感。
如今,这份情感有了更丰富的表达。
木拱廊桥依然是举行年节祭祀与祈福等活动的核心场所。每年端午、七夕等节日,当地居民会在木拱桥上举行祭祀祈福的“走桥”“祭桥”习俗。
古韵悠长的廊桥,不断生长“新姿”、传出“新声”。在泰顺,2008年以来,先后举办九届廊桥文化旅游节,组织参加七届中国廊桥文化论坛、五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会及“廊桥外宣年”等活动,不断丰富廊桥文化内涵;以“世界最美廊桥”北涧桥、溪东桥为核心,泰顺建设世界遗产体验性旅游景区“廊桥文化园”,打造沉浸式实景剧《我在廊桥等你》,推进廊桥文化园夜景灯光秀、廊桥古建民俗展示空间等项目建设。“廊桥文化”日益成为泰顺“旅游兴县”的金名片和重要载体。
将廊桥文化和文旅融合发展相结合,成了廊桥分布地区不约而同的动作。2018年以来,庆元成功举办五届廊桥越野赛,让更多人开始了解庆元廊桥、爱上廊桥文化。
跨越千年,木拱廊桥一直连着乡里乡亲、山里山外,也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