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60后女作家,去澳洲旅行体验生活,每天只花几十澳币,真便宜

旅游资讯 6 0

我是夏可可,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出版了8本书,曾获多次奖项,开过画展,喜欢书法和旅游。

在墨尔本旅行时,体验生活累得脚痛,好像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中国人在澳洲打黑工,老板克扣工人工钱,被罚得倾家荡产,听起来让人意难平。

在美国偶遇一位热心的大哥,于是决定在美国安定下来。

我得到过好心人的帮助,也遇到过恐怖的事情。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善良与邪恶。

(我的自拍照)

1968年,我出生在湖南,大学毕业后去东莞发展。

在东莞,我开过广告公司,做过杂志社编辑,陆续出版了8本书,还开办过可可画廊,举办过两次画展。

每年,我都会去世界各地旅行采风。2019年,我就去了四次澳大利亚体验生活,大约有半年的时间在那里。

回国的时候是2020年2月9日,遇到了三年疫情,我在家安心养猫、养花,修身养性。

国门打开后,向往自由的我又去澳洲旅行采风。曾到过墨尔本、悉尼、阿德莱德等多个地区。

在墨尔本时,住在青年旅馆,4个人一个房间,可以自己买菜,做饭,每天花费几十澳币,挺便宜的。

有很多中国人在这里打工。按理说,旅行签证是不能打工的,但是我想体验一下本地生活,就去一个华人餐馆端盘子,在后厨帮他们切菜、配菜。

(我在俄亥俄州的克里夫兰旅行)

一天忙得脚不沾地,到了晚上回旅馆休息时,双腿像灌铅一样迈不动,脚痛得好像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因为没有打工的身份,华人老板给的时薪很低,是澳洲本地人薪水的一半。

我体验了6天,就辞职了,感受到打工人的辛苦与无奈。

跟我同屋住的一个马来西亚女孩子,她英文很好,找的工作是在农场摘葡萄。我也想体验一下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便跟她去了葡萄园。

在烈日炎炎下,一串串紫色的晶莹剔透的葡萄,使人垂涎欲滴。我拿着剪刀,很用力地剪葡萄,因为没有干过农活,拿剪刀的手被磨得钻心地痛。干了6天,我辞职了。

经过两次体验,我感觉那些出国勤工俭学的留学生,非常不容易。他们的父母根本不知道自己孩子在国外有多么地不易。

在国外打工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轻松,那么容易赚钱的。

我还是很喜欢澳大利亚的,因为在澳大利亚遇到的一件事,让我觉得那里的人文明友善。

(我喜欢的花卉)

有一次去澳大利亚旅行,儿子要我给他买一件衣服带回去。

那天,我要赶飞机回国,便去了一个最近的商场购买,但商场早上10点钟才开门。

我不知道哪里有卖这个品牌的衣服。正一筹莫展时,一个穿着很得体的女子,坐在台阶上抽烟。

我上前向她询问,说明缘由。那个女子掐灭烟头,站起身来,热情地带着我穿越车流,来到一个商场,她还亲自试穿衣服。

等我买完单之后,她问我要去哪里,我诚恳地说:“你带我再回到我们见面的那个地方就可以了。”因为到了那里,我就知道东西南北了。

那个女子又把我带回到原来的地方。所以,我觉得澳大利亚人特别文明友善。

我也去了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经济强国,是旅行必须打卡的地方。

(我的办公室花卉布置)

在美国,我去了很多城市,洛杉矶、夏威夷、纽约,还有迈阿密、查尔斯顿、克里夫兰等城市,还游览了尼亚加拉大瀑布。

在洛杉矶唐人街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位姓谢的大哥。他开着一辆汽车在街上摆摊卖东西,车上装满了货物。

从聊天中得知,谢大哥来美国很多年了,但是他没得到美国给外来人员的各种福利,比如美国可以养老人等等。他一直住在租的房子里,租金每月六七百美元,有时候还要经常搬家。

他对我很热情,也许是在异国他乡遇到同胞,格外亲切。

他给我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他说:“你有能力也有经验,既然来美国了,应该留下来开创自己的事业。”

他还告诉我,有一个夏威夷超市里面,有职介所,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我一听,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于是连忙向他道谢。

来到夏威夷职介所一看,发现招聘的岗位不适合我这个年龄,我能做的就是家政行业的工作。

(我参观洛杉矶盖蒂艺术中心)

心中的激情一下凉了半截,我有些无奈,只好又去丁胖子广场寻找机会。

没想到这里基本上是所有中国人到美国打工的一个聚集地。这里有很多家庭旅馆,还有律师事务所和银行等。

我通过职介所的人帮忙,先学一些技术,考执照,为以后打工或开店做准备。

以前在澳大利亚旅行时,听别人说,如果没有执照的话,在澳大利亚打黑工是很危险的。

因为有的中国人在中餐馆打黑工,老板会克扣工资,这些人就去告老板。老板会被罚五六万澳币,搞得倾家荡产。

我觉得其实不应该这么做,虽然说老板克扣了工钱,但是他至少给了你一个工作,让你有饭吃,让你暂时有一个安身之所。

这样的后果,会让那些有心帮助中国人的中国人心里留下阴影。但是,在美国,有很多中国老板敢用那些没有工卡的人。

美国其实不像新闻里报道的那样。

(我在迈阿密机场留影)

虽然在洛杉矶和纽约,我见到了很多无家可归的人。他们搭一顶帐篷,睡在里面,艰难度日。但也会有爱心人士会买水,买食物送给他们。

美国有很多救助站,这些无家可归的人,可以去里面领面包、牛奶和水,不用担心自己没饭吃。

记得在洛杉矶住青年旅馆的时候,我平常会买周票或者月票坐公交车或地铁上下班。下车后,要穿过一条路,才回到青年旅馆。

有一次,在回去的路上,有一对夫妇刚好在他们院子门口打开车门,里面有好多食品。他们要送给我。

可我已经从超市买了一堆东西,拎着很重了。但我无法抵挡他们的热情,只收了几包食品。

他们还跟我说:“如果有朋友的话叫他们过来领。”

我回去之后跟青年旅馆里的人说这件事,但是他们都不相信我说的话。

后来,有两个人似信非信地去看看,当我带她俩到那里时,食品可能发放完,没有看到那对夫妇,车门也关上了。

(我在纽约布鲁克林大桥上放飞自我)

当时弄得我很不好意思,好像骗了人家一样。

还有一次,我看到有户人家院子里有棵枇杷树,长势喜人,一颗颗饱满圆润、黄澄澄的枇杷挂在枝头。

我很惊奇地跟那家的女主人说:“我从来没见过长得这么茂盛的枇杷树,枇杷像一盏盏金灿灿的小灯笼一样。”

女主人满脸笑容,和蔼可亲,主动让她丈夫备了梯子,采了很多枇杷,送给了我。

我觉得美国人是很善良的。

我曾在文章中写道:

“心存感恩,回馈的都是善良。每一个善良对待我的人,我觉得他们都是我遇见的天使。”

对来美国的中国人来说,找工作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只要你勤劳,就可以在这里生活下去。

所以,有的人欠债一二十万,基本上在这里工作一年,就把这些钱还完了。

有男同胞在这里做搬运工,开大卡车,还有种大棚的。他们通过体力劳动都赚到了钱。另外,美国的月嫂工资很高,基本上一个月可以拿到将近1万美元。

特别是洛杉矶和纽约这两个地方对中国人来说特别方便,有职介所,不愁找不到工作。

(我在纽约布鲁克林大桥)

有些人担心美国人有Qiang,特别不安全。

我也会处处小心谨慎。我在这里没有车,工作时经常要坐别人的便车,再请别人载我回来。

他们都是非常陌生的人,我搭陌生人的车时,如果感觉对方没有善意,就不会上车,除非觉得对方能够让我感觉安全,我才让她把我送回家。

唯独一次让我感到后怕,那是在纽约坐地铁的时候,一个黑人走近我滴滴咕噜,滴滴咕噜,说了一堆我听不懂的话。

我有点害怕,于是快步冲到地铁上面,没想到他尾随我跟了上来。我又冲进了对面的地铁,才把那个黑人甩开,真的是非常恐怖。

我现在所在的城市是石油之都。这里的白人内心里不喜欢黑人,只要黑人待得多的地方,他们就认为是非常危险的地方。

(我在纽约游玩)

其实,黑人里面也有绅士,虽然他们穷,但他们的表现很文明,很礼貌。

每个国家,每个种族,都有好人和坏人。我在2013年到2018年都遇到过,这些层出不穷,防不胜防。

在美国生活非常简单,没有夜生活,回到家就是看电视。

大家一般六点多钟下班回家,没有聚会什么的。每个人过好自己的生活,不会去管别人。

在美国生活的日子里,我遇到的人和事,感觉都非常舒服,至少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善意。

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在美国买什么东西都要付税,因为美国是万税之国。

如果你买了100块钱的东西,要付10%的税,加起来要付110块。

这个和中国比起来,觉得我们中国人非常幸福,买东西不用付税。而且在中国买任何东西,可以杀价砍价。在美国,你享受不到这个快乐。

(我在纽约博物馆留影)

美国有些制度不如中国,我们五六十岁就到了退休年龄,可是美国人六七十岁了还在工作。

美国人也没有礼拜天,他们每天都在工作。如果有天病了,不去工作了,就没有工资,没有收入了。他们的水费、电费、煤气费,还有房贷、车贷就没法还。

所以,有时候我觉得美国人很可怜。美国政府拿纳税人的钱去救助外国人,而对本国勤劳的底层人,好像没有什么救助。

不过美国比较人性化。比如,中国人来到美国,没有医疗,可以去洛杉矶、纽约办白卡,万一生病了,可以用这个白卡治病。

治完病以后,如果你在美国没有任何的工作收入,回国了,看病产生的所有费用,都不用支付给美国。

美国人没有“存钱”的概念,他们有多少钱,花多少钱,没有什么结余。根本不担心万一有什么灾难来临,如何应对。

(我在游览纽约大会都博物馆)

还有一个很奇葩的事情,美国的车可以投保 100 年,我很想知道什么样的车能开一百年。

总的来说,美国的社会制度还不错。

我现在正在学习,已经考了催眠师,指压按摩和芳香精油师。我想再多考一些执照,就业开店都非常方便。

因为我在美国没有信用,开店的话,房东不会把房子租给我,除非是中国人,只是多交一个月的押金而已。

未来,我希望能靠自己的能力,在美国扎根立足,开创一片新天地。

“我相信中国人是勤劳的民族,历来奉行吃苦耐劳,走到哪里都可以生活得很好。”

这是我在某篇文章里写的人生感悟。

【口述:夏可可】

【撰文:瑞菊】

【编辑:晓柒】

我们无法体验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不一样的生命轨迹,这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生命的点滴,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人生,如果你也喜欢,请点击关注哦!@真实人物采访

(*本文章根据当事人口述整理,真实性由口述人负责。本账号友情提醒:请自行辨别相关风险,不要盲目跟风做出冲动决定。)

标签: 旅行 澳洲 6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