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项目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意味着人类非遗项目再添中华文化瑰宝。值得一提的是,在春节申报片中,出现了22组含有阆中元素的镜头。借助这一热度,南充如何抢抓发展机遇,不断擦亮“文化IP”点燃文旅发展新热潮呢?对此,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春节老人赐福(资料图)
1.加大传承力度擦亮“非遗版”春节民俗名片
阆中能在春节申遗申报片中“独占鳌头”,就要提到一位历史名人——落下闳。史料记载,汉武帝年间,阆中人士落下闳应征入京,与邓平、唐都等人修制了《太初历》,恒定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春节日期由此固定,延续至今。这一历史典故,让落下闳成为“春节老人”的同时,也让阆中成为了“中国春节文化之乡”。
“作为落下闳故里的四川阆中,至今还保留着‘亮花鞋’‘游百病’等不少春节文化习俗。”四川省落下闳研究会会长、四川省落下闳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小平告诉记者,影片中,阆中古城中天楼、武庙街春节民俗游街、上新街亲友邻里拜年等众多阆中元素得以呈现,也唤起了群众对阆中春节民俗的好奇心。
南充要如何擦亮“非遗版”春节民俗名片呢?“南充应该抓住机遇,积极行动,重点宣传,认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保护和传承春节文化民俗,让春节非遗光耀世界,照亮全球。”在杨小平看来,加大春节文化传承力度,积极推动“阆中春节习俗”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就是举措之一。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邀请各方游客到阆中过年。”杨小平说,通过建设巴蜀文旅走廊,创新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吸引全球华人到阆中寻年味、赏年俗、享年趣,一起品山水、品文化、品古城,过“有故事、有味道、有内涵”的春节。
2.根植本土文化打造“南充版”春节文化名片
春节,浓缩着中国人千百年来绵延传承的精神内涵、情感故事和家国情怀,也保留着各地迎接节日的多种风俗。对此,南充又要如何从中“突出重围”呢?
回望历史,源起秦岭北麓的嘉陵江一路奔腾,连接起了甘肃、陕西、四川,最后在重庆汇入长江。这段波澜壮阔的旅程不仅汇聚了秦陇、藏羌、巴蜀文化,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南充作为嘉陵江流域的一颗璀璨明珠,可以通过不断挖掘丰富的本土文化特色,将春节文化和嘉陵江文化串联起来,从而形成‘南充版’特色春节文化名片。”知名文化学者冯文广与记者探讨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南充拥有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就是城市发展的“底气”。
“我认为要传承和发展好春节文化,一定要切忌‘跟风’,要走出‘南充特色’发展之路。”冯文广说,要让春节在南充持续“热辣滚烫”,不仅需要政府搭台、群众唱戏,还可在民俗活动和学术研究的举行规模、持续时间、探索力度等方面持续努力,在提高春节节日传统文化品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更具本土特色的南充文化品牌。
如今,春节申遗成功,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重要载体。“我也希望未来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文化传承发展的队伍中去,持续讲好‘南充故事’。”冯文广表示,通过掀起全民参与的热潮,也可助力南充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3.丰富文旅大餐迎接“仪式感”十足的春节时光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南充在积淀春节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红色文化、三国文化、丝绸文化等众多“文化符号”。对此,我市将如何用好“文化IP”呢?
“此次申遗成功,不仅是国际上对春节文化价值的认可,也是向世界展示南充春节文化魅力与活力的绝佳机会。”阆中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阆中正在筹备以“东西南北中过年到阆中”为主题的“2025阆中古城过大年春节文化系列活动”。该活动将以“春节文化”为主线,以“迎春来、踏春去、抱春归”三大板块推出近20项特色春节活动。其中,春节民俗的展现是重中之重,将借助多元化的形式,精彩纷呈地展现阆中独有的春节民俗风情,为家乡人民和四方游客,献上一场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
“今年我要带外地来的朋友,一起去阆中过年。”“这个春节,去南充过一个‘仪式感’十足的春节。”大家纷纷在网上留言表示,这个春节假期将前来南充体验地道的春节文化,感受独属这座城市的魅力。
“未来,我们将用好‘活’字诀,既练‘内功’,深挖文旅潜力,也练‘外功’,主动融入全国、全省文旅大体系。”南充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不断挖掘游客的兴奋点和南充文旅引爆点,让文旅有效“出圈”、持续“保鲜”。
来源:南充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