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桥八组,被人们称为第二个“华西村”,这个村庄有何独特之处?

旅游攻略 2 0

在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有一个贫困出了名的小村庄,叫做官桥八组。

村民住的都是土坯房,很少看到盖得小洋楼,最穷的时候,人均不超过50块。

如今,这个村庄里的67户人家,总资产达到了30多亿元。

只要孩子出生,直接就发钱。

被人们称为第二个“华西村”,这个村庄有多牛呢?

如今的官桥八组,竖立着一排排阔气十足的欧式别墅。

每一栋房屋无论造型还是装修,都精心设计,内外部装潢一应俱全。

真皮家具、智能家电,应有尽有。

这么大手笔的改造,不仅让外地人十分羡慕,就连周边村落的居民也表示已经“酸”习惯了。

"要是我也住在这里就好了"、"生在官桥八组的人真幸福啊"……

近年来,这个传奇村庄累计为数千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成为当地的新兴支柱产业。

除了为人们创造工作机会,八组更是拿出实实在在的优厚待遇。

这里的村民,不仅拥有高达4000元的最低工资保底线,每年还能分红数万乃至数十万元的丰厚收益。

退休后,每人每月至少可领取2200元的养老金,幸福安稳度过晚年。

更令人向往的是,官桥八组对村民子女从出生到高中毕业都给予每月1000元的教育补助,确保他们能有一个好的出路。

就连日常生活开支也无需操心,村里会每月对各户的水电煤气费用给予50%的补贴。

当村民们享受着让人羡慕的福利待遇时,也没有忘记带着他们发家致富的周宝生。

那么,周宝生是谁?以前的官桥八组又有多穷?

官桥八组

20世纪70年代末,当全国其他地区已经在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奔涌向前时,官桥八组这个小村庄还深陷贫困泥潭。

村民们住着简陋的土坯房,靠着返销粮和上山砍柴换取温饱。

一年到头,人均收入勉强维持在50元左右的水平。

贫困似乎已经深深印刻在这片土地的命运中。

直到1979年,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官桥八组的命运。

27岁的周宝生被选为官桥八组的组长,这个土生土长的小伙,开始带领大伙儿走上了创业之路。

为了筹集第一桶金,周宝生在镇上租下三间房开了家熟食店,并着手创办一家冰棒加工厂。

就这样,村里人紧紧跟随着他的脚步,用双手改变着命运。

那一年,他们赚到了7000元。

听起来好像并不算多,但对于过去捉襟见肘的日子来说,简直就是一笔巨款。

最重要的是,村民们看到了希望,更有了信心。

在周宝生的号召下,大伙儿越干越勇,生意越做越大。

很快,一个个小作坊、煤窑和厂房在村里拔地而起。

虽然看起来有些零散,但这些就是官桥八组未来发展的基石。

周宝生深知,要想真正走上繁荣之路,就必须把这些产业集中起来,有序高效地经营和管理。

于是,在90年代初,周宝生果断地将手头的生意整合成立了"田野集团"。

从此,官桥八组的脚步越迈越大,朝着现代化不断阔步前进。

对于普通人来说,依靠手工作坊和小煤窑赚钱已经是很好的事情了。

但是对于周宝生来说,这只是他激扬壮志的开端。

在1993年的一个偶然机会中,他得知武汉一家研究所的工程师刘业胜,已经研究出了成熟的"永磁合金"技术。

但由于资金短缺,这项技术一直没能大规模推广。

眼光独到的周宝生立刻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他主动与刘工程师取得联系,双方一拍即合。

周宝生的热情,让刘工程师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周宝生的集团大家庭。

资金到位后,"永磁合金"技术疾驰前进,很快被国家认定为高新技术产业,创造出了上百万的价值。

这样的成功,无疑给了官桥八组莫大的信心。

有了这个成功的前车之鉴,周宝生果断调整了田野集团的发展方向,坚定不移地向高科技产业迈进。

为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活力,他不仅为他们配备了房车,还鼓励他们持有田野集团的股份,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这种极具前瞻性的政策,吸引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如涌泉般汇聚而来,为集团未来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就这样,经过十年的发展,田野集团终于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到高科技产业的华丽转身。

如今的田野集团,已然成长为一家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大型跨国集团。

它被国家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在交通、石油、航天航空等诸多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回想当初,谁又会想到那个被人看不起的小村庄,如今已经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的骄傲?

新的难题

就在田野集团阔步前进之时,一个新的难题摆在了周宝生面前。

尽管已经吸引了众多人才,但由于缺乏高等教育资源的支持,集团的可持续发展仍旧面临重重阻力。

高瞻远瞩的周宝生意识到,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培养一大批自己的人才是根本之计。

为此,他专门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专家工作站",聘请了多所高校的校长担任顾问,希望能从中寻找突破口。

就在周宝生一筹莫展之际,一位高校校长的一句话极大启发了他:"为什么不自己办一所大学,亲自培养人才呢?"

霎那间,周宝生仿佛被惊雷击中,眼前豁然开朗。多年来,农村地区确实一直因为教育资源匮乏而发展受限。

如果能在家门口就办起一所大学,那不啻是解决了官桥八组发展的最大瓶颈!

一个宏伟的目标就此孕育在周宝生的心中。

就在这个时候,国家正好鼓励社会办大学,与周宝生的构想不谋而合。

他立刻着手寻找合作伙伴,最终与武汉大学东湖分校签约合作,组建民办大学。

双方合作效率之高,着实令人瞠目。

短短7个月的时间,从选址规划到建设招生,一切便迅速落实。

就这样,一所占地1500亩、投资逾11亿元的顶尖民办大学——武汉东湖学院应运而生,矗立在官桥八组的家门口。

这是全国第一所由村民小组所创办的高等学府,彻底改写了"知识只能在城里求"的旧有定式。

从此,官桥八组村民们的孩子们可以实现在家门口就读名校的梦想,而不用为了求学而远离家乡。

更可喜的是,这所大学不仅为村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还为周边村民带来了2300多个就业机会,成为当地的新兴支柱产业。

在经济和教育的双轮驱动下,官桥八组终于跨上了质变的发展快车道。

村民们的生活质量逐年改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看到如此可喜的成就,周宝生却没有止步于此。

他怀着更加宏大的理想和抱负,决心将官桥八组打造成一座集生态、旅游、科技为一体的现代化园区,让村民过上令人艳羡的优质生活。

信息来源:长江网

小村走向繁荣固然可喜,但发展的脚步并未就此停歇。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周宝生深知,唯有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方能延绵不衰、恒久经久。

于是,他开始着眼于村庄的生态环境治理,将这一发展理念贯彻到实处。

早些年,为了谋生发展,官桥八组不可避免地给生态环境留下了一些疤痕。

周宝生深知,要走向真正的现代化,就必须先修复这些伤痕,为后人营造一片青山绿水。

就这样,在他的倡导和带头下,村民们决定将1000多亩的土地全部种上树木,打造一个巨大的生态公园。

同时,还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禁止任何人在园区内砍伐树木,一经发现就会受到3000元的重罚。

很快,昔日遍布荒山的官桥八组重现了青翠欲滴的生机,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乡村公园。

难以相信,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如今已经成为中原大地上一颗别致的绿色明珠。

正是周宝生的不懈努力,带领着村民们一步步走向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信息来源

咸宁日报:2021-06-22《当村民小组长43年,周宝生干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