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脉贵阳 | 张之洞与贵阳六洞桥

旅游攻略 2 0

编者按:

“遍行奇胜才经此,江上无劳羡九华。”

贵阳,这座屹立于黔中大地的历史名城,不仅是西南的咽喉要塞,更是文化的璀璨明珠。城垣巍峨,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商贾云集,书写了经济的繁荣篇章。在这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与本土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塑造了独特而迷人的城市风貌。贵阳,以其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也见证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但贵阳“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文化基因与城市精神却历久弥新。为深入解码贵阳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贵州日报报刊社聚焦“文化贵阳贵安”主题宣传活动,推出“寻脉贵阳700年”主题报道,通过贵阳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以深入的采访和丰富的史料,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贵阳的历史深处,感受这座城市的古老韵味和现代活力。

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寻脉之旅。

12月15日,筑城广场旁,冬日暖阳令贯城河水泛起粼粼金光。横跨贯城河上的一座拱桥行人悠然,河道两旁的竹林和灌木丛绿意正浓。

贯城河犹如玉带般缠绕在贵阳城区,因此又名玉带河。据《贵阳府志》记载,“六洞桥在永祥寺前,有桥六,横卧碧波间”。自清乾隆以来,因其地“有桥六”,习称六洞桥。桥名沿用到20世纪50年代,此后便改名为六洞街。清嘉庆年间,贵阳女诗人何履絜写诗描写六洞桥生活景象:“河干风景如图画,时见卖花人过桥。一磐声随流水度,双栏影倩夕阳描。”

张之洞

说起六洞桥,老贵阳人就有说不完的故事。197年前,张锳任贵州贵筑县官期间,其子张之洞生于六洞桥之藏甲岩(孔明洞)侧,故取名“之洞”。

生于贵阳,成长于黔西南安龙县,1863年,张之洞中进士第三名“探花”,自此走上仕途。终其一生,张之洞励志图强,主张“中体西用”,致力于实业救国,先后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前身)等,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贵阳·六洞桥

六洞街与博爱路交会,街道横跨贯城河上,入口处的小花园中建有张之洞纪念园。在一块“跟着名人游南明”的碑上,张之洞塑像修建于此。去年夏天,王一玎带着祖母张厚粲(张之洞嫡孙女)遗愿从北京来此追念。

近年来,贵阳为贯城河揭盖复涌。六洞街张之洞纪念园所在地的盖板全部揭除,河道两旁被施工围挡遮挡起来。目前,南明区六洞桥复建命名已向社会公开征集,曾经的六桥文化景观有望复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图片由贵阳市档案馆提供

编辑 罗昌

二审 李中迪

三审 胡丽华

标签: 贵阳 张之洞 洞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