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春城讯 冬日的寻甸暖阳高照,路旁的树木绿意融融,农田大棚里果蔬飘香,高山草甸上黑颈鹤飞抵越冬,处处充满着生命力。
寻甸县作为昆明市北部生态涵养区,承担着清水海市级饮用水源地保护、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保护、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近日,“一路向北 绿美春城”媒体采访团来到寻甸县,探访寻甸县优化生态空间、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绿色产业蓬勃发展。
逐“绿”而居
打造和谐共生绿色家园
不久前,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视频监控系统,监测到2只黑颈鹤在大白龙海子悠闲觅食。这是今年首批越冬飞抵寻甸的黑颈鹤“家族”。算上陆续而来的成员,目前,保护区已经有42只越冬的黑颈鹤。
“黑颈鹤越冬的种群数量大约要一个月才会稳定下来,根据我们的监测,近3年都稳定在85只左右。”寻甸黑颈鹤管护局副局长邓长华说。
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昆明市寻甸县横河梁子,属高寒山区,是目前已知的黑颈鹤最南端越冬地。寻甸县通过湿地修复、生态治理等措施守护好这些高原精灵,完成保护区三期退耕还湿663亩,增加亮水面积1500余亩,省级重要湿地面积5602亩,为越冬黑颈鹤及候鸟扩大生存空间。近年来,到这里越冬的黑颈鹤种群数量逐年攀升,由2010年21只恢复到2022年87只。
不仅是黑颈鹤,其他野生动物也到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栖息。保护区第三期科学考察记录显示,鸟类增加104种,其中新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14种;维管束植物增加198种,新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种。保护区水质也持续提升,达到Ⅱ类水,源源不断注入清水海。保护区湿地及周边生态环境日趋向好,黑颈鹤种群数量逐步回升,成为最具恢复潜力的保护区之一。寻甸县荣获国家级“中国候鸟旅居小城”称号。
黑颈鹤栖息地生态向优是寻甸县生态环境提升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寻甸县不断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大力开展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水土流失治理307.62平方公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15.6公顷,建成白鹭栖息生态廊道提升工程,构建寻甸“两心三带三区”的生态安全格局,国、省考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为100%,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打造优质栖息地。
点“绿”成金
打造绿色农产品输出地
良好的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的胜势。眼下,正是寻甸猕猴桃上市的时节。在凤合镇杨家湾村的一家基地打包车间,每天有几百吨有机猕猴桃发往全国。
“这里的土壤气候非常适合猕猴桃等水果的种植,可以做到不使用化肥。好山好水,种出的猕猴桃味道好、品质高,目前主要销往一、二线城市。”昆明晟瑞果蔬种植有限公司行政副总经理杨春斌说。
2023年10月,有机猕猴桃标准示范基地“盒马村”在凤合镇杨家湾村揭牌。“盒马村”的落户,带动周边农户在家门口就业,每年人均增收1800元以上。凤杨冷库项目的建设,为当地果蔬种植完善冷链配套,让猕猴桃以及其他各类果蔬的运输更为便捷高效。晒着高原阳光、“喝着”山泉水长大的有机猕猴桃走向全国,实现好地种好物、好物卖好价。
不仅是猕猴桃,村里的马铃薯也因“绿”升值。“泵龙马铃薯”生产基地一派生机盎然,绿色的马铃薯种苗向上生长,这些马铃薯都拥有“绿色身份证”。“这里远离工矿区,森林覆盖率高,是天然的优质种植基地。目前种植面积约2.3万亩,从农户到合作社、基地,都按照绿色食品相关标准来种植。”云南泵龙马铃薯种植有限公司董事长胡荣海说。“泵龙马铃薯”不仅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许可,还有2000亩专属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商品薯和优质种薯年销售量达6万余吨,产品除了供应省内,还远销至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并出口越南。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带动当地3415户农户迈上增收致富路。
除了借助青山发力,当地还做强“水文章”。在凤合镇,鲑、鳟、鲟等水产养殖业初具规模,逐步形成集苗种繁育、生态养殖、渔业观光和休闲餐饮的全产业链体系。
猕猴桃、马铃薯、水产品……当地依托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加快推进特色产品高质量发展,通过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膜回收、综合种养等,发展绿色农业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既护绿水青山,又赚金山银山,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丰收,山水“好颜值”最终转化为经济“好价值”。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董宇虹
责编:孙于晨
编审:符亚丽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