榔树园村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阳高乡,北接回源头村,南邻北秋房村,距离平顺县人民政府57千米。在村庄北面7.9千米处,浊漳河静静地流淌而过,宛如一条银色的绸带,在夕阳下闪烁着柔和的光芒。此外,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从村旁蜿蜒而过,东南面是著名的太行大峡谷景区,那里的奇峰异石、飞瀑流泉,与榔树园村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
明清时期,榔树园村曾是晋豫古商道浊漳河沿岸的重要驿站。曾几何时,这里商贾云集,车水马龙,那个时代的繁荣在这里也有所彰显。村内,古民居鳞次栉比,青砖黛瓦间流露出岁月的沧桑与厚重;文物古迹更是星罗棋布,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传奇。
毋庸置疑,榔树园村是晋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发展历程
村落成形于明代,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榔树园村的建村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万历年间,那时,十几户陈姓村民从临近的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迁徙而来,选择了这片较为平缓的山坡定居下来。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开垦田地辛勤耕耘,后来在大院街上修建起了一排排古朴的民居。
时间来到了明末清初,魏、冯、张等姓氏的村民也相继迁入。随着人口逐渐增多,村域面积也随之向南北方向不断延伸,形成了以圪台街、窑边街和下河街为中心的繁华聚集区。村庄的功能也在逐步完善,商铺、客栈、庙宇等建筑纷纷建起,形成了现在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的村落格局。
榔树园村坐西面东,西临巍峨的华山垴,东望绵延的东坡垴,村外山环水绕,村中古树参天,绿荫如盖,为村民提供了避暑纳凉的好去处。榔树园村的村域面积达8.6平方千米,海拔在700米以上。这里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是一处远离喧嚣的清净所在,颇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趣。
民居上古朴的青瓦(自摄)这里的村民世代以作物种植为生,勤劳的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收获了大自然给予的丰厚馈赠。大红袍花椒便是当地的特产之一,以色泽鲜艳、香气浓郁而远近闻名;核桃、柿饼等物产也颇为优质、高产,户均产量高达800斤以上。
每当秋季来临,整个村庄都弥漫着丰收的喜悦与果实的香甜。这些物产为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了这个美丽而富饶的村落。
村中修建有陈姓祠堂,青砖黛瓦间透露出岁月的沉静与庄严。古树参天,枝叶繁茂,其中不乏百年历史的槐树与松柏,它们与错落有致的民居建筑交相辉映,共同赋予村落以古朴、厚重的气息。2019年6月,榔树园村入选我国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录。
村落布局
榔树园村的整体布局很有特点,街道主次分明,如棋盘般纵横交错。南北向共有四条阶梯型主街,它们在这片土地上蜿蜒伸展,与大大小小的东西小巷、石梯交织,将整个村庄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从空中俯瞰,村落整体布局恰似一个遒劲有力的“圭”字,镶嵌在绿意盎然的大地之上。石阶小径曲曲折折,曲径通幽,美不胜收。
四条主街不仅是村中的交通要道,而且是村中民居建筑的重要纽带。主街两侧,民居院落高低错落,深宅老房掩映在绿树丛中,青石根基坚固沉稳,砖土墙体依然屹立,留下了岁月的斑驳痕迹。
村中民居建筑风格各式各样,集各时期建筑之大成,其中清代修建的民居尤为引人注目。这些民居基本保持了初建时的原貌,而且多数至今仍有人居住,生活气息浓厚。古朴的木门、雕花的窗棂、青石板铺就的道路,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先民的智慧与审美情趣,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此外,村中还散落着许多旧式的劳动工具,如石质的马槽、沉重的古磨盘,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这些工具不仅是村落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是研究当地社会变迁与农耕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时至今日,榔树园村依旧保留着原生态的历史风貌。下河街、大院街、圪台街、窑边街分层布排,街与街之间以青石台阶相连,街道一色青石铺砌。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清风徐来,仿佛误入世外桃源,让人流连忘返。
圪台院
村中的圪台院是一处坐西朝东的清代建筑,是民居中较为少见的三合院,占地面积150平方米。正房是一孔石窑,坚固的石块墙体与拱形结构的门窗相得益彰,展现出一种原始而粗犷的美感。尤为精妙的是,窑洞门一侧的石墙上,留有一个四方的“洞口”,这并非随意开凿而成,而是屋主精心设计的神龛。
小小的神仙居所,就这样被巧妙地安置于墙上,既体现了屋主对神灵的敬畏,又侧面印证着当地建筑设计的匠心独运。
南北厢房的风格与正房相得益彰,却又各具特色。厢房为两座二层土木结构的房屋,墙体下部地则采用了坚实的石头作为原料,裸露出的石块极为粗犷。厢房上半部分以白色为主色,屋顶覆盖着灰板瓦,显得简洁大方。二层墙体之上的三扇木窗,既为房屋提供了充足的通风与采光,又为整栋建筑增添了几分古朴气息。
北厢房在细节之处更是独具匠心。与南厢房相比,北厢房中间的窗户采用了隔扇窗的设计。而在隔扇窗的两侧,则各有一扇木窗,这样的设计不仅满足了采光需求,更在细微之处体现了工匠对屋主居住需求的精准把握。这种于细微之处凸显的差别,正是匠人精神的体现,也是圪台院的独特魅力所在。
院中的柱础(自摄)圪台院的主体结构采用了坚硬的石材,而在细节之处,则以木质作为点缀,如院门外的牌匾、进门处的柱础、院中的楼梯等,这些木质元素与石材相得益彰,显露出浓郁的质朴感。院中以石板铺地,显得平整而坚实。在石块的缝隙之间长满了青草,为院落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仿佛是大自然对这座古老院落的温柔馈赠。
里头院位于村庄北侧,与陈树明院比邻。两院间栽种着一棵繁茂的椴树,它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阳光透过密集的叶片,洒落在石板路上,形成了一片片斑驳的光影,为村庄增添了一份静谧。
树下有一块历经风霜的磨盘,村民们时常坐在这里聊天乘凉。他们或谈笑风生,或静默养神,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闲适。
踏上两层石阶,便来到了里头院的大门前。木质大门上的阑额处,雕刻着精美的木雕图案,格外古朴典雅。门额上的字迹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练,早已变得模糊不清,但那份历史的厚重感却愈发强烈。
跨过那道略显斑驳的木质门槛,便进入了里头院。这是一处坐北朝南的清代建筑,一进院为典型的四合院布局,正房及东西厢房皆为一层砖房,青砖黛瓦之间透露出一种古朴而宁静的气息。每一块砖石都仿佛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讲述着往昔的故事。
斑驳的砖石(自摄)南边的二进院则显得更为精致与典雅,院中的房屋采用了二层结构,出檐设计巧妙地遮挡了雨水。一层的窗户下各有一块压窗石,浅灰色的石头上雕刻着精美的菱形花纹,与古朴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更添了几分雅致与韵味。
里头院的占地面积超过490平方米,是榔树园村中较为少见的大院之一。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充分展示了清代建筑技艺的精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在里头院西侧,外头院与之相对而立,两院位置相对,院名相互呼应,饶有趣味,共同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民俗文化
每当元宵节来临之际,榔树园村的社火活动便成了村民们最为期待的盛事之一。活动上,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轮番上演,不仅吸引了本村村民的积极参与,还点燃了周边村庄喜爱热闹、擅长表演的村民们的热情加入,社火表演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每天的娱乐表演都各不相同、精彩纷呈。其中,跑旱船作为一项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民俗活动,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鼓、钹、锣等乐器齐奏,激昂的旋律与欢快的节奏交织在一起,引得村民们纷纷驻足观看、拍手叫好,整个村庄被欢乐与祥和的氛围所笼罩。
村北的浊漳河如同一条纽带,为榔树园村注无限的活力与生机,古老的村庄在溪流的滋养下更富灵性。村庄周围环绕的山峦挺拔峻峭、峰峰披秀;村前的地势平阔平坦、南北通畅;村后的山坡上松柏茂盛、鸟叫蝉鸣;村中更是古木参天、郁郁葱葱。
榔树园村作为靠山面谷、林木葱郁的原生态古村落,以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文字:李霞
编校:和羽楠
网络:吴飞飞
监审:史丽清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