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来绍兴逛一条“街”,人们多会想到仓桥直街。
沿环山河以东,粉墙黛瓦、青石板路、烟火人家,铺陈着一条总长1.5公里的仓桥直街。在它幽深寂静的街巷里,历史文脉得以传承。
仓桥直街。梁永锋摄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部分,绍兴仓桥直街自2001年启动保护修缮工程以来,绍兴按照真实性、完整性的保护要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进文态传承、形态延续、生态改善、业态复兴,探索出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系统保护、活态保护的新方案、新路径。
传承历史文脉,推动活化利用
1982年,绍兴被列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历史街区的概念被完整提出。1998年4月,在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基础上,绍兴启动了第一轮《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并于3年后获浙江省政府批准实施。仓桥直街作为历史街区修缮工程试点,率先走上了系统性保护利用的道路。
绍兴从系统完整保护的理念出发,始终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按照“最小干预”原则,最大程度保留了仓桥直街的历史原貌。
绍兴出台三轮名城保护规划,对文化遗产实现了扩量增面,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依据《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提出“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利用模式,先后完成了仓桥直街、八字桥、西小河等历史街区的保护修缮。
仓桥直街。骆烨摄
绍兴还创新提出“原汁原味”保护、“原模原样”恢复、“有根有据”更新、“有张有度”创新“四原则”。仓桥直街因此保留了原址原建原住民的烟火气息,又具备了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的基础条件。
“不日新者必日退”,延续文化血脉需要薪火相传,也需顺时应势、推陈出新。如何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经济社会发展、旅游开发的“三对关系”,仓桥直街踏上了探索之路。
“绍兴城里十万人,十庙九庵八桥亭,台门足足三千零。”台门是绍兴特色民居建筑,仅在仓桥直街,保存完好的各式台门就有40余处。绍兴增强“老台门”文化味,在保护基础上对沿街台门进行更新,开设翰墨轩、张桂铭艺术馆、陈桥驿史料陈列馆、兰亭印吧等一批文化设施。
抓特色、兴业态,仓桥直街在沿袭传统建筑风格和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持续注入创造性转化的新动能。得益于古城保护利用一系列举措及“古城青年创客”等专项政策支持,以及“7·15”古城保护日主题活动,“古城四季”品牌活动,山阴城隍庙、古城七夕会等节会活动,仓桥直街走上了“宜居、宜商、宜业、宜游”的发展新路子,一批土生土长的手艺店、紧跟潮流的时尚店越开越红火。
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绍兴始终把改善人居环境放在古城保护的重要位置,注重保留原住民,聚焦人民群众对现代化生活品质的需要,不断提高配套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实现街区“见人见物见生活”。
绍兴努力保留市井生活烟火气,不搞“大拆大建”,尊重原住民意见和需求,以“绣花式”更新极大程度地留住了传统民居的特质和原住民的生活习俗,对人均居住面积少于8平方米的原住民进行疏解,80%以上原住民得以保留。
仓桥直街充满“烟火气”。黄霄摄
传统习俗依然存续,原住居民自在生活,新兴时尚也有一席之地,仓桥直街打造出社景合一、文商旅融合的活样板。这让笔者不禁思考,古街、古镇的传承发展,到底该做怎样的文章?
绍兴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在机制、政策、技术上出新招、求突破,探索破解制约历史街区保护利用难点痛点堵点的新做法,推进历史街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仓桥直街充满“烟火气”。章斌摄
注重机制创新,建立起“一部法规、一个机构、一项基金、一张清单”的“四个一”体系,从政策、机构、资金、运作等层面给予全方位保障。其中设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实体化运作,属于全省唯一。注重政策创新,配套多元的安置政策,创新采用共建共享的分担机制,实施精细化管理办法,严格执行“一店一招”事前管,落实批后“回头看”,有效保护了历史风貌及地域特色。注重技术创新,通过工程技术改造提升开发,有效解决历史街区排污管网标高低于城市排污管网问题。研发“数字孪生”信息管理系统,接入“城市更新项目风貌管控”等14个多跨应用场景,形成“监测、预警、处置、评价”的数智管控闭环。
多元主体参与,共筑保护合力
文化典故、历史古迹越多,人文色彩越浓厚,就越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仓桥直街便是如此。
绍兴围绕平衡好“古与今、新与旧、动与静、雅与俗”的关系,不断加强仓桥直街及其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传承和发展,持续提升名城感召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例如完成《南宋绍兴府城图》,厘清了古城的历史脉络,展现出独特的人文精神。
“鉴湖越台名士乡”,绍兴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名人故居星罗棋布。作为串联多处名人故居、文博场所的必经之路,仓桥直街充分发挥其位置优势,实施近代名人故居激活行动,建成徐渭艺术馆、绍兴师爷馆等重要文化设施。举办徐渭、陈洪绶、任伯年等名家的书画大展,开展鲁迅、王阳明等“名人文化年”系列活动,推出“绍兴古城故事汇”项目。
站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绍兴多点位挖掘红色文化。依托街区内台门地标成立“台门党校”,量身定制红色文化、党建文化的宣讲新路径,把党的光辉历程、方针政策搬进台门里弄、坊间巷口,年均开展活动近200场,服务居民5000余人次。
仓桥直街游人如织。黄霄摄
多年的精雕细琢,让仓桥直街实现华丽蝶变。而新一轮古城保护利用的推进,让老街再放异彩。
绍兴不断提高公众对历史街区保护理念的认同,积极开拓参与渠道,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街区保护管理工作。
建立社会共建体系,广泛依托原住民、社区干部、外来游客等基层细胞力量,认真梳理摸排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的短板缺陷。建立专家智库体系,设立专家联络站,为古城保护利用工作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建立司法联动体系,依托古城保护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联动法院、检察院,分别建立古城保护司法实践基地、古城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创新实践基地。
绍兴仓桥直街历史街区的保护利用工作,坚持保护为先、以民为本,聚焦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生活传承性,实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保护、系统保护、活态保护。实践证明,只有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当下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坚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才能促进古城的永续发展。(2024年浙江省委党校第二期中青一班学员黄伟君、应荣球、杨舒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