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湖镇:多措并举创新形式 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旅游资讯 9 0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10月18日版面图

巍巍罗浮山,一度是华南的“红色心脏”和抗日中心。而罗浮山下,博罗湖镇也上演着无数热血故事,被誉为“小延安”:中共博罗第一、二任县委机关驻地遗址坐落于此,成为红色革命指挥中心;八围交通情报分站四烈士临危不惧,慷慨就义;凤安围是博罗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这为当地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烽火硝烟早已散去,湖镇红色文化遗址众多,犹如一颗颗珍珠,星星点点散落乡间。日前,羊城晚报记者实地走访发现,众多红色资源亟待深度开发和挖掘,遍地星火需串珠成链。近年来,当地也不断探索“红色赋能乡村发展”之路,积极挖掘、用活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资源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实地走访

遗址遗迹散落乡间各地,或保存完好或年久残损

从惠州市区出发,不到一个小时,记者便来到了位于湖镇东部的新作塘村。这里是远近闻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是红色文化资源富集之地。

“这里旧时称‘八围’,其村名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新作塘村八围小学原校长李艺威介绍,以前这里匪患频发,人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后来,相邻的八条围(村庄)同仇敌忾、结盟反击,一村有难七村支援,让土匪望而生畏,从此不敢轻易进犯,共同保卫了家园。自此,这八条围统称为“八围”。

从古至今,八围富有斗争、团结精神。抗日战争期间,八围曾是中共博罗第二任县委机关驻地,也是东纵边纵的“八围交通站”所在地,一度成为中共博罗地方组织指导全县工作的中心。

当地人民更是积极参与、支持革命。抗日战争初期,八围小学、妇女夜校、农民夜校、八围青年抗日同志会、儿童团相继成立,在八围点燃了抗战烽火。

尤其八围小学,虽看似普通,却是广东省原副省长杨德元在领导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简称“东团”)博罗队进行地下活动时的重要场所。那时,杨德元任东团博罗队队长,东团在八围小学开辟根据地,他们以教书为名,一边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一边进行革命教育。如今,走在校园内,随处可见红色印记,墙壁上悬挂着红色故事展板,在潜移默化之下,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说上几句。

八围小学曾是东团建立八围革命根据地的指挥中心,配合东江纵队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至今,新作塘还保留着较为完好的中共博罗第二任县委机关驻地遗址。该遗址位于乌榄园村小组,是一栋两层骑楼建筑,外观颇为壮观,内部却因年久失修有多处破损,部分墙体坍塌。据李艺威介绍,这一大楼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占地500平方米,是党领导下的革命活动地点,新中国成立后一度作为中学、公社用地。

位于新作塘乌榄园的中共博罗第二任县委机关驻地遗址,近期将开展修缮工作,还原旧址面貌

距离新作塘村仅10公里处,便是中共博罗第一任县委机关驻地遗址——塘下村茂兴书院。1939年5月,中共博罗县第一任县委正式成立,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物色、培养、发展党员,使中共博罗地方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中共博罗第一任县委机关旧址——茂兴书院

据塘下村老人黄叔介绍,茂兴书院距今有200到300年历史,是由当地商人黄茂兴所创,作为私塾供家族子弟读书,占地面积约为13亩。可惜的是,茂兴书院已荒废,如今只剩下中共博罗县委机关驻地纪念碑,平日鲜有人踏足,冷清萧瑟。

与茂兴书院的破败形成鲜明对比,博罗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凤安围恢宏壮观,颇受游客青睐。凤安围占地3000多平方米,共有108间房屋,有浓郁的客家文化特色,历经数百年风雨,至今保存完整。博罗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办公地点位于凤安围内一座麻石青砖建筑,共9间平房,面积300平方米,内设秘书、军事科、教育科、财政科、民政科等。凤安围外,至今还伫立着一座博罗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碑,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峥嵘岁月。

博罗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凤安围外观宏伟,近年来备受游客青睐

峥嵘岁月

革命浪潮席卷而来,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追溯湖镇的革命史,与中共东江地方史的发展密不可分。1939年4月,中共东江特委派李健行到博罗组建中共博罗县委员会。5月中旬,中共博罗县委员会正式成立,县委机关驻地旧址位于茂兴书院。

这一年,博罗的抗日救亡活动掀起热潮。中共博罗县委成立后,以博罗城为重点,面向广大工农群众,从城市转向农村,由点到面全面发展党员。当时,党组织采取公开合法的形式,物色、培养、发展党员,成熟一批,发展一批,先后吸收韩继元、韩景星、林道行等一批进步青年知识分子、青年农民加入中国共产党,使中共博罗地方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到1939年底,先后建立2个区委、1个中心支部、6个支部、2个党小组,党员有100多人。

其间发生了骇人听闻的“东团”博罗队事件。国民党当局以“勾结土匪,阴谋暴动”为由,一举逮捕了23名博罗队战士,“其中就有2名八围小学的在校教师。”李艺威介绍,当时县委书记李健行听闻后,赶到现场,严厉质问,结果也被逮捕。

八围人民群众为了解救“东团”教师,自愿捐钱、捐谷物。上百名八围村民到县城请愿:“我的孩子要读书”“无条件释放东团教师”。

东南亚各地华侨知悉后,纷纷发来“快邮代电”,谴责迫害华侨爱国青年的罪恶行径。周恩来、董必武致电国民政府,要求释放被捕人员。在社会各界大力营救下,23名博罗队队员全部获得释放。

“博罗队事件”发生后,博罗党组织遭受破坏,领导机构一度中断。1940年12月,根据中共前东特委的指示,再次建立中共博罗县委,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巩固党的组织,壮大党的力量上,党组织发展较快,先后建立了1个区委、11个支部及1个中共小组。

据李艺威介绍,多年来八围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救国革命工作:站岗放哨,侦查特情;与“东团”同志上山采草药煲凉茶供师生饮用,下溪捕鱼改善“东团”老师生活,护送“东团”同志安全往返八围一带;秘密印刷抗日救亡传单,并送往县城张贴;在各村出墙报,办识字班、农民夜校,布置夜校课室、演出场地,自编自导自演《日寇侵华罪行》《打倒狗汉奸卖国贼》《抗日英雄》等节目,教育发动群众,激发抗日热情,号召博中20多名进步学生积极参加东江纵队,“当兵救国”成为大家的共识,并发展吸收一批青年革命骨干入党,壮大了党组织的力量。

1945年,东江纵队司令部迁往罗浮山,而位于罗浮山下的八围,地处交通咽喉要道,是广汕、广梅公路交汇点,党组织就在八围建立了情报交通分站,负责罗浮山周边的横河、长宁、福田、龙溪等各个地下交通情报站的联络工作。

同年7月7日,博罗各界在长宁镇坪埔岭举行庆祝“七一”中共诞生24周年和全面抗战8周年纪念暨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宣誓就职典礼大会。抗日民主政府就设在凤安围,政府成立后主要着手建立和改造区、乡、村政权,组织生产自救;开展减租减息和退租退息运动;发展和壮大民兵组织,维护治安,保护人民安全;建立健全农抗会、妇抗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等。东江纵队领导机关撤离罗浮山后,博罗县抗日民主政府机关于1946年6月间从凤安围村撤出,转入地下活动。

红色守护

创新用活红色资源,县委旧址即将焕新

热血浸染大地,精神一脉赓续。湖镇镇坐拥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宝库”,近年来致力于加强红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

在革命战争时期,新作塘是重要的红色革命指挥中心、战略物资输送中心和革命情报收集站点。近年来,当地陆续修建了红色文化展厅、八围交通情报站纪念园等,吸引不少游客市民前往参观。

新作塘红色文化展厅以图片、实物等形式,再现那段烽火岁月

一进入新作塘村口,便可看到红色文化展厅。该展厅以实物、文字、图片、墙绘等多种形式,展示了八围的红色历史与文化。“我们根据老战士的回忆,还特别定制了生动壁画,再现八围的革命历史,”新作塘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红色文化展厅这一阵地,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红色文化,传承“八围精神”。

八围交通站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革命故事,生动形象

去年,新作塘还兴建了以“八围交通情报站纪念墙”为主题的纪念园,用连环画的形式讲述革命故事,画面生动传神,令人肃然起敬。

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八围交通站纪念墙建成后成了红色景点

纪念园的建设离不开博罗县东纵边纵文化交流促进会的支持。会长郑礼强介绍,八围交通情报站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坚守革命岗位、临危不惧、慷慨就义的交通站彭兆站长;情报员陈佛、林金、赖石三人英勇就义时,年仅十三四岁,“这些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我们不能忘记!”

因此,促进会积极推动纪念园的建设,募集资金超20万元,还联合东纵边纵博罗县老战士联谊会、博罗县东江纵队文化研究会开展调研活动,进一步挖掘红色故事。“促进会的会员主要是东纵边纵的后代,我们还计划开展‘东纵后人讲东纵故事’等活动,赓续红色血脉。”

红色资源的“活化”从未停止。记者从湖镇获悉,中共博罗第二任县委机关驻地遗址有新进展,近期将开展修缮工作。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将对旧址大楼进行修缮加固,整体立面采用仿古砖贴面,还原旧址面貌,同时建设旧址广场,开展县委旧址文化宣传展示,打造红色文化“打卡点”。

湖镇持续挖掘、展示博罗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革命故事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红色文化遗址亟待关注,重焕生机。站在中共博罗第一任县委机关驻地遗址——茂兴书院,虽然眼前是一片废墟,但黄叔依然对书院往日面貌印象深刻,“四周有围墙,书院中间是空地,有走廊,整个书院的结构为‘回’字形。”黄叔记得,当时附近村的小孩都在该书院上学,新中国成立初期更名为响水塘下小学。后搬迁新校,茂兴书院就毁坏倒塌了。

“除了老人家外,现在也没有什么人知道了。”黄叔深感遗憾,他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更期待能够原址修建茂兴书院重现原貌,打造成红色景点,避免它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文 | 记者 李海婵

图 | 王小虎 通讯员 黄碧萍 聂小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