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这个小县城竟然有这么多的非遗!”10月16日,来旬邑县参观学习的上海大学学生解美感叹。
旬邑县文化馆馆长第五亚东介绍,旬邑县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列入县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非遗项目有3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3项,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有旬邑彩贴剪纸、旬邑唢呐等。
近年来,旬邑县创新推出“非遗+文旅”“非遗+创业”“非遗+培训”“非遗+研学”“非遗+农业”等多种模式,持续丰富乡村经济业态,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非遗+文旅” 打造融合新模式
9月19日,在旬邑县太村镇富村孙会娥剪纸非遗工坊,旬邑彩贴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孙会娥正与几名村民一起进行彩贴剪纸非遗表演。不一会儿,一张寓意美好的《幸福永久》窗花就呈现在游客眼前。
在旬邑秦绣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乔凤娥正在介绍秦绣(资料照片)。陕西日报记者 琚鹏飞摄
“今年,我在电视上了解到旬邑彩贴剪纸,亲眼看到后更觉震撼。”来自宁夏大学的学生剡泽霖目不转睛地盯着孙会娥灵巧的双手,赞叹着她精湛的剪纸技艺。
孙会娥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库淑兰的亲传弟子。为了展示国家级非遗——旬邑彩贴剪纸的独特魅力,她将自家的3间房屋建成剪纸非遗工坊,陈列她的原创剪纸作品和临摹库淑兰的作品。2023年,孙会娥剪纸非遗工坊入选陕西省第三批省级非遗工坊,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名游客、剪纸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
“目前,我们高标准建设库淑兰彩贴剪纸展览馆等文旅项目,打造富村剪纸、吕家村唢呐、西牛村石刻等特色文化村,丰富了旅游业态,实现了县域效益增收。”旬邑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乔英说,今年上半年,旬邑县接待游客152.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95亿元。
“非遗+创业” 助力农民增收
“这件秦绣手工艺品是海外订单产品,国外客户提供了设计稿,我们按要求进行秦绣加工。”旬邑秦绣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乔凤娥指着《鹿羊福寿图》介绍,该客户下了7幅产品的订单,可使合作社增收3万元。
为带动家乡群众富起来,2015年,乔凤娥返乡创业,在湫坡头镇埝桥子村成立旬邑秦绣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作为非遗传承人的她积极开展各类免费培训,致力于将秦绣技艺传授给更多的村民,尤其是那些渴望改善生活的妇女。
“我们村的村民大多有刺绣基础,我相信只要让有意愿的村民掌握秦绣技艺,大家就能靠秦绣增加收入。”乔凤娥说,埝桥子村及周边村已有300余名村民参加了秦绣技艺专业培训。
为了让村民真正受益,乔凤娥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群众增收,去年她的合作社净收益14万余元,带动周边50余名群众就业,人均增收2000余元。
此外,村民平日里自行创作的秦绣手工艺品,合作社也积极代售,让村民的一针一线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
“近年来,我们依托县级公共实训基地、非遗传习网络,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学习非遗技艺,积极探索‘指尖文化’向‘指尖经济’转化新路径。”第五亚东说。
“非遗+培训” 培养传承人
“在旬邑,不论婚丧嫁娶还是庆典活动,都离不开唢呐。”第五亚东告诉记者,旬邑唢呐迄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以高亢嘹亮、气势磅礴的特点扎根旬邑民间,久传不衰。
“我们利用节假日及周末开设唢呐培训班,课程既有理论教学,也有实践指导。”旬邑县非遗唢呐传承教育基地负责人吕海东说,因对家乡和旬邑唢呐的热爱,西安音乐学院研究生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创办了旬邑县非遗唢呐传承教育基地,致力于让旬邑唢呐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今年,旬邑县非遗唢呐传承教育基地招收了60名新生,吕海东自豪地说,这不仅是对他付出的认可,还是旬邑唢呐薪火相传的写照。据了解,基地成立以来,吕海东已培训学员上千人。
“之前,都是在过红白事的时候才能听到唢呐。直到吕老师用唢呐吹《孤勇者》,一下就吸引了我。”学员王可凡说,经过系统学习后,他更喜欢旬邑唢呐了。
“为了让困难群众有了解唢呐、学习唢呐的机会,我每年还坚持进行公益培训,已累计培训300余人。”吕海东说。
“这几年,我们推行‘普及培训+拜师学艺+学校教育+社会培育’的传承培养发展模式,平均每年有3000余人次接受非遗技艺培训。”第五亚东说,目前,全县已培养发展非遗传承人、非遗传承志愿者1.1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