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大同?为何大同?

旅游资讯 10 0

这是一座对于“天命人”而言再熟悉不过的城市,云冈石窟、悬空寺、华严寺、善化寺、永安寺……大量的古刹、古塔、牌楼、石窟、石刻和造像在游戏画面中轮番登场,一处处瑰丽、庄严的古建筑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或许你也曾经听说过她的其它名号——“中国煤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古都”,每一个“头衔”都见证了她的辉煌与荣耀。没错,她就是——山西大同。

如此深厚、丰富、宏伟、瑰丽的历史与遗存为什么在大同?今天,让我们跟随《人说山西好地名》的脚步,揭开历史的帷幕,一起从地名故事中了解她的传奇历程。

什么是“大同”?

01

“大同”,庄子用它来表达“与天地万物融合为一”;儒家用它来形容一种理想社会,不同的人,对这个词有不同的理解……而当我们脚踩的这片土地,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词中之意。

打开山西地图,大自然的神斧在雁门关以北,阴山以南,黄河以东,燕山太行山以西,凿出一大片开阔的盆地,而大同,就位于盆地的中心。

大同,位于山西最北端,北靠内蒙古大草原,东接河北张家口,南瞰山西忻州市。扼晋、冀、内蒙古之咽喉要道,是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素有“北方锁钥”之称

而400毫米的等降水量线,又让这里成了农耕业与游牧业的分界线,于是这里又成了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的碰撞融合前沿。2300余年来,这片土地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交织中磨砺出包容、高雅、大气的风度,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带有民族融合印迹的地名。

“天下大同,和合共生。”

大同之大,是地势之大、气势之大、格局之大;大同之同,是文化的同、文明的同、民族的同。不论大同之名出现于何时,对于这片以民族融合为主旋律的土地来说,这个地名背后所代表的含义始终是人们的最终梦想。

大同,因何而来?

02

大同,城如其名,城市的文化血脉中,镌刻着崇尚交往、交流、交融的基因。一部大同城市史就是一部鲜活的民族交融、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史。而这本民族融合的历史书,还得从2000多年前的这里开始讲起。

灵丘、云州——

大同的“同”从这里开始

在2000多年前,大同灵丘还是代国一个寂寂无名的小地方,因赵武灵王赵雍的出现而改写了命运。

年仅十五岁的赵雍在即位之后,面对诸侯纷争的乱世,他毅然决然摒弃了中原传统的作战方式,引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胡服骑射”变革。他亲自穿上胡服,鼓励将士学习骑射,建立了中国历史上首支骑兵部队,这一创举不仅极大提升了赵国的战斗力,更推动了车战时代向骑战时代的转变。

此后,赵国灭中山、扫林胡、驱楼烦、扫韩魏、退齐楚,在北方设置了云中、雁门、代三郡,其中代郡大部分、雁门郡的一部分就在今天的大同地区。时至今日,灵丘的固城村还流传着赵武灵王练兵的传说。

“胡服骑射”正是大同“同”的重要体现之一,在普遍以华夏正统自居和以华夏礼乐自豪的氛围下,“胡服骑射”不单是一项军事制度的改革,更是北方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之间的一次深刻融合。

赵武灵王去世后,被安葬在他生前钟爱的这一片灵山秀水间,灵丘因此得名

如果说灵丘这个地名是民族融合的先行者,那么,由此向北130公里的云州,则有着民族融合实实在在的践行。

说起云州,你可能有些许陌生,但要提起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幽云十六州”,就再熟悉不过了。“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云州作为游牧民族直通中原的前沿阵地,其战略地位尤为突出。

汉朝初年,刘邦帐下的韩王信勾结冒顿单于作乱,刘邦亲率32万大军北征,进逼平城(今大同)。没想到却被匈奴的40万铁骑算计,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只能通过“和亲政策”才得以突围。

“白登之围”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和亲政策”,不仅为百姓换来了和平,也给大同的“同”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开始和亲之后,经过大同嫁出去的公主不计其数,汉匈两族也开始了经济互通,人员往来,就连文化层面也完成了深度的交流与融合。

和亲政策中最广为人知的当数昭君出塞的故事。大同清远街的“琵琶老店”就是因昭君当年出塞曾驻跸此店而驰名的。

据说,昭君出赛曾途经大同住宿于此,日落西山,灯烛点燃之际,怀抱琵琶焚香弹曲,琴声如泣如诉,在场人无不动情。临别之际,昭君便把这把琵琶放在店里,店家为纪念这位“和平使者”,便把店名改为了“琵琶老店”。

魏都平城、辽金西京——

从寂寂无名到世界瞩目的焦点

提到大同,不得不说的便是“中国规模最大、年代最久远的古代石窟群之一”的云冈石窟。这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堪称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五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而它走来的那个时代——北魏,是大同文化融合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那时这里叫“平城”

古代的平城和今天的深圳一样,像是一座突然冒出来的城市,短短几十年便从一个寂寂无名的边关小镇,一跃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传奇经历令人称奇。

当时,中原各路势力相互征战,而大同地区则相对安宁,加之物产丰饶、环境宜人,成为马背民族适应中原生活的理想缓冲地带。于是,15岁即登上皇位的拓跋珪慧眼识珠,将国都从草原内蒙古盛乐迁到这里,平城一跃成为北魏都城,大同,便第一次以国家首都的身份闪亮登场。

对拓跋珪而言,平城这个地名寄托着平定天下的雄心,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北魏以平城为平台和跳板,统一了北方,南北朝就此形成。平城,也当仁不让地成了当时中国版图上的“老大哥”和北丝绸之路的起点。

如果说云冈石窟是北魏留给大同的一张靓丽的“实物”名片,那么大同还有一张更靓丽的“精神”名片,那就是花木兰

今天,当我们再次漫步平城街头,伴着家喻户晓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在复建的明堂遗址前,仿佛能看到花木兰归来见天子的飒爽英姿。古城里的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个绵绵巷里,还能找到木兰从军时置办军需的马市角、柴市角……据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花木兰就是地地道道的平城闺女

而这些民族文化的碰撞产物和印记鲜明的地名,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历史,更有这座古风之城和时代潮流碰撞出的炫彩烟火。

当时间来到辽金时期,大同的民族融合又迎来一个高光时刻。

公元1044年,辽兴宗耶律宗真出于控宋御夏的目的,将云州升为西京,府名大同,西京大同府的名号就此诞生。大同是辽代的边城要塞,在当时的统治者心中地位十分重要,并将大同作为陪都,派重兵把守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长安、洛阳和大同曾被冠以“西京”之名。西京大同陪都地位的确立,让大同成为辽金时期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来自草原的游牧文化与中原的农耕文化交融碰撞,创造出灿烂的、独具特色的西京地域文化。华严寺、善化寺、观音堂等诸多建筑精华,均诞生于这一时期。

“边城罢剑”——

天下大同照进现实

时间到了明朝隆庆年间,在内阁大臣高拱、张居正等人的筹划下,明朝与蒙古达成了对俺答汗的封王、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开放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形成资源互通。这就是“隆庆和议”,一纸议和的协议,让天下大同的夙愿照进了现实。

战时关,和时口,以得胜堡为互市先驱,其他城堡也相继开放贸易,从此,桦门堡、镇边堡、镇川堡、宏赐堡、镇鲁堡、镇河堡……72个像铁钉一般冰冷的长城堡垒,成了各民族人民交往交流的温床,边城就此放下兵戈剑戟,转变为和谐互市的齐乐氛围。

当历史来到清朝,中华民族迎来了大一统,民族融合成为了长城内外的主旋律。大同市阳高县便是这一融合的见证,这个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古县,以前是阳和城、高山卫的军事卫所所在,长城内外一家亲后,卫所军事功能减弱,名称也合二为一,变成了“阳高卫”。雍正年间,阳高卫正式更名为阳高县,并沿用至今。

除此之外,左卫、云州川卫合并为左云天成卫、镇虏卫合并为天镇,这些地名无一不是民族融合的见证者。

今天,昔日烽火连天的长城关隘以另一种身份造福着这一方水土的黎民百姓,大同人民依托长城遗迹,打造以长城古堡边塞文化为主题的全域旅游品牌,长城内外是一家的千年夙愿在新时代的今天得到了最好的注解。

美美与共,便是天下大同!

03

大同,这个从“战”与“和”中走来的城市,以她包容大气的胸襟和气度,在长达4个世纪的时间里,强烈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走向。

她是民族交往、冲突、融合的大舞台,也是丝绸之路的北方起点,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是中国与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见证地。直到今天,她的古都文化、边塞文化、宗教文化、民族融合文化,依然影响着北方,乃至整个中华文明。而当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千年夙愿成为现实,大同又以其魅力无限的大同模式成为融入京津冀的桥头堡,成为三晋大地上敢为人先的转型尖兵。

何为大同?为何大同?那些隐藏在地名变迁背后的故事,早已为我们做了最好的注解。而这座崇尚交往、交流、交融的千年古城,也必将和她“天下大同”的名字一样,以更加广阔的胸怀,书写更为壮丽和“美美与共”的新篇章。

标签: 大同 平城 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