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浓缩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记忆,承载着一方百姓的集体记忆和乡土情怀。“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更好传承弘扬优秀地名文化,枣庄市薛城区开设“品地名文化,见薛城之美”专栏,宣传展示薛城区首批地名文化遗产,诚邀大家品味地名文化,共赏薛城之美,共同保护薛城地名文化遗产,守护乡愁记忆,传承历史文脉。
今日专栏展示的是薛城区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之一——奚村。
奚村
奚村,位于枣庄市薛城区城区西北7千米,为陶庄镇下辖之行政村。村域面积0.7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0.49平方千米,人口220户、860人,均为汉族。奚村北枕巍巍奚公山(又名千山头),西傍湲湲老薛河支流,两条河流相向南行犹如两条银龙环绕守护着一方平原村庄。
奚村历史悠久,夏时为车祖奚仲古薛方国封邑,至今已逾四千余年,是枣庄地区形成最早村落的地方之一。考古发现,奚村村域大汶口文化遗址丰富,面积覆盖老薛河支流两岸,发现有灰坑、红陶、加砂陶片、捻珠、罐、陶鬶、石斧、石铲等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文化遗存。据此推断,奚村在人类由狩猎文化发展到农耕文化的时期,已有氏族部落先人(东夷族)在此生产生活。据中国先秦史学会历史考证:4000多年前,夏朝奚仲始封于薛,始为薛国始祖。古奚邑(今奚村)为其封邑,奚仲在这里造出了人类第一辆马车。奚仲十二代裔孙仲虺居薛,辅佐商汤诛灭夏桀,建立商王朝,任商汤左相,作檄文《仲虺之诰》名垂青史,村东“仲虺墓”(俗称灰堌堆)至今犹存。后仲虺西迁都城至邳城邑(今微山欢城),奚邑遂人烟渐稀,商周时渐沦为村落。村庙碑记载:“滕县东南六十里,有商汤左相仲虺之故乡”。奚村北之奚公山,曾建有长江以北、黄河中下游流域最大的道教建筑群,是苏鲁豫皖四省边界最大的道教圣地。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滕县府扩挖老薛河支流(今官桥镇王家口至蟠龙河南支),流经村域面积0.05平方千米。
奚村之名自商周沿用至今。夏时,奚邑隶属古薛国领域。春秋时期,有“鲁桓公十七年(前695)夏五月丙午,鲁国与齐师战于奚”的记载。隋废薛旧称,成为滕县领属之地,奚村遂由薛属改为滕属。明正统年间(1436—1449),奚村属礼教乡青丘社,村域范围广,为滕县东南六十里较大的村落之一。吴村曾名“东奚村”,后湾村曾名“后奚村”。后奚村因明时扩挖老薛河支流(王家河口至皇殿)段,遂迁至河西,改名湾里。奚公山(绣球山)、狮子山前及老薛河支流东岸、蟠龙河西岸多有奚村之地。清康熙十一年(1672),滕县辖地按八卦(即八方)统属,奚村为离九保。清嘉庆、清光绪年间(1796—1908)以仁、义、礼、智、孝、悌(弟)、忠、信统领72社(区),奚村在清嘉庆十八年(1813)属第九社,清光绪六年(1880)属第九区。民国初年至民国二十年(1931),境内建置仍沿清制。1931年,奚村为滕县第九区皇殿乡。1942年,奚村属滕县第七区皇殿乡。1945年8月,人民政权建立后,奚村属临城县第七区皇殿乡。1946年9月,奚村属滕县第八区温泉乡(国民党政权)。1948年5月,奚村属临城县第六区温泉乡。1949年3月,奚村属临城县第六区鲁桥乡。
新中国成立初期,奚村属滕县专署临城县第六区鲁桥乡。1953年9月,临城县改为薛城县,奚村属济宁专署滕县鲁桥乡。1954年初,奚村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奚村与吴村合并成立奚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同年3月,撤薛城县,设滕县临城区,奚村属济宁专署滕县临城区鲁桥乡。9月,奚村属济宁专署滕县临城区西仓乡。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奚村政社合一,属临城区友谊人民公社。奚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奚村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60年3月,临城公社改属枣庄市。1961年8月,属枣庄市薛城县西仓公社。1962年6月,薛城县改称薛城区。1984年5月,属枣庄市薛城区夏庄乡,奚村生产大队改为奚村村民委员会。2001年4月区划调整,夏庄乡并入陶庄镇,隶属陶庄镇管辖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