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宁强羌历年系列文化活动在宁强县城人民广场举行(资料照片)。 本报通讯员 刘炳林摄
11月11日,在宁强县羌年庆祝活动青木川第三届傩文化艺术展演展示大会上,宁强羌族艺人表演“过刀桥”(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段承甫摄
12月10日,略阳县文化馆舞蹈队在表演羌族萨朗舞。 本报记者 段承甫摄
今年羌年年庆期间,宁强举办传统羌族集体婚礼。图为集体婚礼巡游表演场景。 本报通讯员 刘炳林摄
本报记者 段承甫 杨露雅 通讯员 秦文璐
12月5日,好消息传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羌年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条消息,令人欣喜。
羌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年是羌族人民的传统年节,羌语称“日美吉”,意为吉祥欢乐的节日。羌年年庆活动一般以祭天祈福、感恩还愿为主题,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
一个月前,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2024羌历年系列文化活动在汉中市宁强县、略阳县隆重举行,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体验。近日,记者走进宁强县、略阳县,探寻当地保护传承羌族文化的路径。
高位推进 系统保护
一项羌族的民俗活动,为何引发世界关注?
汉中市文化生态保护建设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曾洪漾告诉记者,2008年10月,我国灾后重建精神家园的重大工程——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挂牌,范围包括四川省和陕西省(宁强县、略阳县)相关区域。
去年7月,汉中市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被确定为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成为我省唯一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位于汉江源头、嘉陵河谷的汉中市宁强县、略阳县,是羌族历史迁徙的主要通道和繁衍生息之地。历经千年时光,楚、蜀、陇、秦文化在这里交融互渗,留下了羌族刺绣、羌族羊皮鼓舞、羌族萨朗舞等丰富的文化印记,成为体现民族文化融合演变的重要样本。
近年来,汉中市以“遗产丰富、特色鲜明、民众受益、氛围浓厚”为目标,持续推进以非遗为核心的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立汉中市文化生态保护建设服务中心,为羌族文化保护区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实施非遗传承人记录工程,构建梯次有序的传承队伍;打造多元化旅游产品,持续扩大羌族文化特色活动的品牌影响力,区域性整体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11月11日,2024年宁强县第四届“羌族文化共传承”羌历年系列文化活动——青木川傩文化艺术展演展示大会在宁强县青木川古镇举行。
豪迈粗犷的羊皮鼓舞拉开活动帷幕,强烈的羌族鼓点音乐瞬间吸引了游客。当天,来自宁强羌族、贵州仡佬族的4支傩艺队轮番登台竞演,展示“惊、险、奇、绝”的傩艺绝技。
“活动非常精彩。这是我第一次体验羌族的文化风俗。表演者邀请我上台并参与胳膊穿针的表演,还让我亲自拉线。当时,我紧张得腿软、冒冷汗。”河南洛阳游客周颖感叹,“‘上刀山’‘过刀桥’等惊险刺激的表演,让人惊叹不已!”
在汉中市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一年一度的羌年年庆活动盛大热烈,活力满满。
随着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的推动,羌年不再只是一个节日,还成为保护羌族传统文化、带动当地文化生态旅游和乡村特色旅游发展的活力新元素。
传承发展 内涵丰富
“11月9日,传统羌年年庆期间,我和丈夫参加了县上举办的传统羌族集体婚礼。精美的羌族婚服、考究的传统礼仪、喜庆的氛围让我难忘,让我对羌族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12月12日,宁强县大安镇大安社区居民王珊珊回忆起集体婚礼的场面,笑意盈盈。
王珊珊参加的传统羌族集体婚礼,是今年宁强县庆祝羌历年系列文化活动之一。
宁强县享有“羌族故里”美誉,是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区域之一,也是中国羌族傩文化之乡、羌族民俗风情观光体验地。千百年来,陕南羌族的羌歌、羌舞、羌绣、剪纸、羌茶以及羌族独有的建筑文化特色,在宁强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除了传统羌族集体婚礼,宁强县还举办了羌族傩艺展演、千人辅唐宴、“羌韵宁强”生态半程马拉松、羌族文化保护发展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近年来,宁强不断丰富羌族文化发展内涵、挖掘非遗资源开发潜力,初步形成了围绕羌族文化发展的产业集群。
羌绣作为宁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璀璨明珠,相关产业正不断发展壮大。
12月12日,在宁强县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几名绣娘娴熟地穿针、挑线、绣花。她们用一针一线传承着这门古老的技艺,也绣出了自己的“致富路”。
2015年,为保护和传承羌绣、带动妇女通过羌绣增收,省级非遗项目宁强羌族刺绣的省级传承人王小琴创办了宁强县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
“如今,我们公司有固定员工200余人,生产传习基地10个、社区工厂3个、羌绣合作社6个,累计培训绣娘6000余人,带动灵活就业1700余人,走出了一条‘公司+学校+合作社+基地+脱贫户+绣娘’的产业发展新路子。”王小琴说。
近年来,宁强不断发展壮大羌绣、羌编、羌漆、羌医、羌药等产业,将羌族文化与城乡建设、现代生活、产业发展相融合,推动羌族文化在传承利用中快速发展。
“我们通过打造羌族文化主题街区、开发文创产品、举办节庆活动、加大宣传力度等举措推动羌族文化品牌发展,并支持羌族文化企业创新发展,打造羌族文化产业链,努力让羌族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宁强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唐武说。
走进校园 融入生活
12月10日,64岁的省级非遗项目略阳羌族羊皮鼓舞的市级传承人谢林山在略阳县东关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
在略阳,农民出身的谢林山算得上是当地文艺圈的“大腕”。他表演的羌族端公戏和羌族羊皮鼓舞已成为略阳羌族文化的名片。
“以前,羊皮鼓舞是羌族人用来祈雨、求丰收的。作为省级非遗项目,我更注重的是它的传承和创新。”谢林山年幼时就和爷爷学跳略阳羌族羊皮鼓舞。用他的话来说,自己是“踩着鼓点”长大的。
略阳羌族羊皮鼓舞表演粗犷、豪迈,多用在庙会、祭祀,以及民间社火演出等活动中。时至今日,略阳羌族羊皮鼓舞表演完全褪去了祭祀色彩。谢林山在保留原有传统舞蹈形式的基础上,在其中融入现代舞蹈元素,创新发展出一种新的表演形式。
“今年,我们外出表演了100多场,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它。”谢林山说。
谈及创新,谢林山说,点燃青少年的传承热情,才是传统文化传承不息的关键。
谢林山如今已年逾花甲,但他依然为传承发扬羌族文化发光发热。谢林山充分发挥传承人作用,有效探索“非遗+”传承模式,联合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略阳县天津高级中学、略阳天津职教中心建设羊皮鼓舞传承基地,积极开展教学,让羌族羊皮鼓舞走进校园。
今年以来,略阳县不断加强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交流,推动羌族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略阳县文旅局多次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地考察学习,还从茂县招引来羌绣艺人苟德美。
12月10日上午,在略阳县东关小学的手工教室里,苟德美手捏寸许长的细针,飞针走线,利索的动作让人眼花缭乱。
“对待每一件作品我们都要认真。你专不专心,手下的图案能体现出来……”苟德美说。
今年6月,苟德美成立略阳县古羌服饰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羌族民族服饰、羌绣工艺品、文创产品,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创新模式吸引了20多位农村妇女投身羌绣事业。目前,她的公司已拥有6个羌绣加工基地。
近年来,略阳县坚持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并重,推动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羌绣传承人培训班、非遗进校园、青年夜校等活动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下兴趣的种子,一系列举措为有志于传承非遗技艺的人增了底气、强了信心。
在陕西,传统羌年正逐渐绽放出新的活力。展望未来,陕西还将深入挖掘羌年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扎实做好系统性保护,健全保护传承体系,加大传播普及力度,推动羌族文化在当代实践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