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业经营下滑,供大于求与质量滞后是症结所在?

旅游资讯 6 0

国内酒店业近期面临严峻挑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逐渐浮出水面。市场观察人士指出,酒店数量的快速增长已经超出了需求的增长速度,导致行业竞争加剧,利润被大幅摊薄。

这一现象在多个方面得到了体现。从事旅游代理行业近20年的王先生表示,尽管一些网红城市的景点依然人头攒动,但酒店价格却大幅下滑,入住率也不尽如人意。他坦言,尽管尝试了各种方法,生意依然没有好转。

消费者端的感受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吕女士今年在节假日亲子游时发现,往年难以预订的热门酒店今年都能以较低折扣订到。这一变化直观反映了国内酒店行业的现状。

上市连锁酒店的经营数据同样不容乐观。锦江酒店、首旅酒店、君亭酒店、华住酒店等企业的业绩均出现下滑。其中,锦江酒店今年1-9月营收同比下滑2.55%,扣非后净利润同比下滑20.39%;首旅酒店1-9月营收同比下滑0.37%。华住集团、金陵饭店、格林酒店、君亭酒店等企业的净利润下滑比例也在20% — 25% 之间。

国际酒店品牌在大中华区的表现也同样疲软。希尔顿、万豪、凯悦、温德姆、雅高集团等在全球市场呈上涨趋势,但唯独在大中华区的每间可售房收入(RevPAR)出现下滑。

面对这样的市场状况,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尽管酒店住宿需求并未缩减,但去年同期的市场需求集中爆发推高了房价,今年则回归正常合理水平。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酒店数量的供大于求。过去两年,国内酒店新开数量突飞猛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数据显示,2023年三季度末,中国酒店建设项目总数达到3720个,创下历史新高。到了今年,库存量还在进一步放大。与此同时,新需求增长并不匹配,旅游人数和旅游总花费虽然有所恢复,但酒店营业总量已经超过了2019年水平,市场供应的速度高于需求增速。

酒店行业的同质化问题也愈发严重。即使是五星级酒店,也存在品牌定位模糊、硬件软件大同小异的问题。消费者在选择酒店时,往往更多地依赖于价格。短时间内大量新增酒店也带来了忽视经营质量、以质换量的恶果,消费者的投诉和吐槽成倍增加。

酒店集团为了吸引更多业主加盟,纷纷推出单房造价更低的加盟品牌。然而,高昂的加盟费却让加盟者成本剧增,苦不堪言。头部酒店对加盟店的控价策略也加剧了这一矛盾,通过“以价换量”提高入住率,导致实力较弱的加盟酒店难以竞争。

面对这样的困境,酒店行业需要寻找破局之道。有业内人士认为,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以设计创意为核心打造千店千面,构建品牌高壁垒差异化竞争力。通过深入挖掘用户需求、提高溢价率来摆脱低价换入住率的恶性循环。

亚朵集团或许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范例。通过强调品质体验、击中当代年轻人痛点,亚朵逐渐建立了“深睡”品牌,并通过大数据和会员体系反馈研发深睡产品,提供具备社交功能的公共空间,强化品牌烙印。这一策略不仅提高了入住率,还打通了零售业务板块,降低了对传统营收结构的依赖。

业内人士指出,差异化的运营策略、个性化服务、独特的当地文化以及智能化手段的升级都是挖掘用户真实痛点和需求、提高服务效率、为客户带来差异化新奇体验的方式。只有将这些方式与酒店优势相结合,逐步优化和调整营销政策、产品和服务,才能形成酒店相对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最后,随着出境游的开放和消费力的分散,国内酒店行业需要更加注重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策略,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