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脉贵阳 | 巴金的爱情地标是花溪

旅游资讯 1 0

编者按:

“遍行奇胜才经此,江上无劳羡九华。”

贵阳,这座屹立于黔中大地的历史名城,不仅是西南的咽喉要塞,更是文化的璀璨明珠。城垣巍峨,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商贾云集,书写了经济的繁荣篇章。在这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与本土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塑造了独特而迷人的城市风貌。贵阳,以其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也见证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但贵阳“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文化基因与城市精神却历久弥新。为深入解码贵阳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贵州日报报刊社聚焦“文化贵阳贵安”主题宣传活动,推出“寻脉贵阳700年”主题报道,通过贵阳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以深入的采访和丰富的史料,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贵阳的历史深处,感受这座城市的古老韵味和现代活力。

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寻脉之旅。

抗战时期,一大批文艺人士西迁大后方,贵阳成为一个重要的落脚点。在浩浩荡荡的文艺大军中,著名作家巴金就是其中一位。

1944年5月8日,巴金和萧珊在贵阳“花溪小憩”(今花溪公园东舍)结婚。奔波劳顿中,这场婚礼给巴金和萧珊带来了宁静的幸福时光,花溪从此在巴金的生命中留下深深印痕。短暂的相聚后,萧珊去了四川,巴金则来到贵阳中央医院(即后来的市二医)治病做手术。由于床位紧张,巴金在附近一家小旅馆等了两天。等待的时间里,笔耕不断的巴金又开始爬格子。他以自家五叔为原型,在《憩园》这部小说里展开杨老三的人生故事。“花溪小憩”,拨动了作家的灵感神经。

巴金与妻子

两天后巴金按照医嘱到医院做手术。他带着随身的一个小箱子,用“黎德瑞”这个假名登记住院。入院后,他被安排在第三病室即外科病室。住了十几天院,巴金做了两次手术。第一次治鼻子,后来又转到外科做水囊肿。在20多张床位的三等大病房里,看着来来往往的病人亲属和医生护士,听着人们或喜悦或焦虑或平淡地聊天,贵阳人的生活境况在巴金的心里荡起阵阵波澜。这个观察和感悟,催生了他的另一部小说——《第四病房》(该作品1945年在重庆完成)。

出院后的巴金在中国旅行社招待所(今大十字附近)住了10多天,继续《憩园》的写作。巴金的一日三餐选在住处附近的冠生园。每天的写作都很晚,小说里的人物和故事让作家欲罢不能。在作家看来,艰苦的条件不能成为罢笔的理由,写作对作家而言就是生命的涌动。接到萧珊让巴金到重庆会合的来信,巴金去“花溪小憩”住了两天,与这个有着深刻寓意的处所作别。

巴金的3部重要作品《憩园》《寒夜》《第四病室》,把现实主义创作推向一个高度。而其中的《憩园》《第四病室》,就与贵阳密切相关。1979年,75岁的巴金在重读自己35年前写的《第四病室》时感慨丛生:“重读它我更加热爱生活,它仍然鼓舞我前进……我怀念当时第三病室的医生、护士和病友。”

当年巴金和萧珊住过的“花溪小憩”,2004年被辟为巴金纪念馆。馆内的墙上挂着许多古朴典雅的字画,以及巴金和萧珊不同时期的珍贵照片。巴金在贵阳住的时间不长,但这段时光在中国文学史上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段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陆青剑

图片由贵阳市档案馆提供

编辑 罗昌

二审 李中迪

三审 胡丽华

标签: 贵阳 花溪 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