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白渡的嵩溪村是一个颇有文化底蕴和厚重历史的客家乡村。村里有始建于明清时期的嵩山老圩;嵩山圩旁有五墩六渡的嵩灵桥,还有梅县区文物保护单位龙居堂(内有康熙年间的广东学政赠送的牌匾)。村委会的对面有重情重义的午山公建的勤慎居,背后有梅州市现存最长的石条桥——合溪坝六渡桥。岭下有雕梁画栋的德馨庐,公路下面有梅县不可移动文物、中西合璧的同裕庐,宝山的念一吴公祠,塘坑里的承裕楼和台湾乡土文学奠基人之一钟理和的祖居等古屋也值得一游。宝山还发现过300多年前荷兰人开采银矿留下的矿洞和洋灯等,梅雁矿业公司正在该地进行深层勘探锑银矿,前景令人遐想。
嵩溪村的标志物
嵩溪村合溪坝的六渡桥
嵩溪村的嵩灵桥
龙居堂围龙屋
雕梁画栋的德馨庐
中西合璧的同裕庐
勤慎居
嵩山老圩是明清时期程乡县嵩山堡的重要市场,梅县松口到蕉岭高思的古道从圩边经过,交易的柴炭竹木和农副产品等货物种类繁多。
嵩山老圩一角
嵩山老圩旁边的高思河上,有一座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 的五墩六渡石条桥,名叫嵩灵桥,据《光绪嘉应州志》记载,是吴桂芳等人建的。嵩灵桥曾多次维修,高思河筑堤岸时,近圩的一座桥墩被围在河岸上,遗迹明显、至今可查。
嵩灵桥
光绪嘉应州志截图
嵩山圩旁有一座始建于清朝初期的两堂四横全包围式的围龙屋龙居堂,为吴氏十世祖任试公吴腾龙所建,2010年被评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龙居堂的上堂悬挂着300多年前康熙皇帝钦命的广东学政(相当于现在分管教育的副省长兼教育厅长)、清初书画家翁嵩年题赠的“德义流芳”牌匾,牌匾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请看《德高望重的龙居堂任试公,善行义举感动了省级官员,亲笔题赠牌匾》。
龙居堂
康熙皇帝钦命的广东学政翁嵩年赠送的牌匾
300多年前就有荷兰人在嵩山组织民工挖矿。几十年前,嵩溪锑银矿的矿工在宝山几十米深的岩层中发现多处老矿洞和洋灯等遗迹,证实先辈流传下来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过了宝山桥,前面就是有银锑矿的宝山了
村委会的背面有一座始建于清咸丰10年的合溪坝六渡桥,是清朝时松口到高思的主干道必经之桥,桥长约46米,桥面宽约1.65米,是梅州市现存最长的清代石条桥。据《光绪▪嘉应州志》记载,合溪坝六渡桥为清咸丰年间嵩山的钟增长和范新寿两人发起,募集资金建造的,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
六渡桥的桥墩呈中间宽,两头尖的船形,长约6.85米,宽约2米,用花岗岩砌成。站在河岸边看,河中间现存的四座桥墩如同四艘小船并排而行,逆流而上。每渡桥面采用5条5米多长的方形花岗岩石条并排铺成。桥墩与桥墩之间的间距大,既有利于泄洪,又可减少水灾时上游的树木、杂物等对桥身的冲击,大大提高了桥梁的耐用性。仔细研究其桥墩、桥面和河流走向等特点后,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船型桥墩
桥墩之间的间距宽
村委会的对面有一座三堂两横一围龙的偏小型围龙屋勤慎居,虽不奢华却坚固耐用。全屋三合土墙,石门框石柱,地板用红色洋灰(进口水泥)铺成,凹印方格和花纹装饰,兼具防滑功能,天井则用花岗岩石条铺地,这在梅州的古民居中并不多见,可见屋主人对房屋的质量是非常重视的。勤慎居是清末贡生午山公出资兴建的,关于午山公重情重义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
午山公的勤慎居
花岗岩铺天井地板
嵩溪村岭下有一座漂亮的古民居名为“德馨庐”,也叫“开贵公祠”,是钟氏十八世的开贵公出资建造的两堂四横的偏小型客家民居。德馨庐凹入式门楼的上部有精美的木雕和壁画,屋内亦有精美的木雕、嵌瓷和壁画等装饰,上厅有人物故事题材的鎏金木雕案桌。左侧的大门外有一口古井,水质清澈甘甜,至今仍能饮用。
开贵公祠的外大门
精美的木雕
公路下面有一座大约200年前建造的三进两层卡楼式建筑同裕庐,三合土墙,钢筋水泥方柱,外有门坪和高约一米的围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特色建筑,2012年被评为梅县不可移动文物。
同裕庐一角
宝山的念一吴公祠,塘坑里的承裕楼和台湾乡土文学奠基人之一钟理和的祖居等古屋也值得一游。大家如果有兴趣,我再另文介绍。
念一吴公祠的外大门
念一吴公祠内的壁画之一
中型客家民居承裕楼
修葺一新的钟理和祖居
台湾乡土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钟理和
看了上述介绍,你是否想去梅县白渡嵩溪村看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