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刘勇:厚植乡村文化底蕴,助力我省乡村旅游与就业生态圈建设

旅游资讯 2 0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今年陕西省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纷纷对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建言献策,希望畅通乡村旅游“毛细血管”,深挖地域特色文化内涵,推动乡村旅游业持续加快发展,让村民真正实现“家门口”高质量创业就业。

“乡村旅游的持续火热和各类业态的蓬勃发展,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也为返乡留乡村民就地就近创业提供了广阔舞台。”省政协委员刘勇表示。

刘勇介绍,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打造乡村旅游发展“生态圈”,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109个省级旅游名镇、200个省级旅游示范村。2023年,全省83个县区总计接待游客4.55亿人次,同比增长38.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43.7亿元,同比增长28%。2024年陕西汉中市留坝县和榆林市佳县成功入选2024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再次向世界提供了“陕西方案”。“文旅+就业”模式成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打造乡村旅游与就业生态圈的过程中,我省的战略布局具有深远意义和多重价值。

然而,在实际调研中,他发现,省内乡村旅游发展也存在乡村文化挖掘不足,就业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与差异性,专业人才匮乏,技术创新亟待加强等问题,导致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和运营难以做到高效和高质量,影响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对此,刘勇建议,首先要深挖乡村文化资源,强化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机制,推动传统技艺、民俗文化和历史遗址的系统化梳理与修复,确保其不被遗忘或损毁。其次,通过引导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推动乡村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转型,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同时,应注重创新性包装和现代化呈现,借助数字化手段、现代设计和跨界合作,提升乡村文化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拓展其在国内外市场中的影响力。

“还要推动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生态保护、农业发展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刘勇表示,目前乡村休闲旅游已经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农家乐、采摘游和乡村观光,而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身的产业。不仅需要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增强就业岗位的多元性与专业性,还应积极引入现代科技与数字化手段,推动智慧旅游、在线营销等技术的应用,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吸引年轻劳动力和高技能人才。

随着5G、智慧旅游、数字化技术在农村的逐渐推广应用,强化人才引进与培育,打造专业化的人才梯队,优化旅游发展“软环境”也显得尤为重要。刘勇建议,引进具有行业领先经验、专业技能和战略眼光的相关专业人才,积极开展农家乐管理人员、宾招行业管理人员、导游员等涉旅从业人员特色培训工作,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真正的让每一位旅游从业人员都成为地方村镇的“形象大使”,带动更多人实现稳定就业和长期就业,真正让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成果为他们所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