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遍行奇胜才经此,江上无劳羡九华。”
贵阳,这座屹立于黔中大地的历史名城,不仅是西南的咽喉要塞,更是文化的璀璨明珠。城垣巍峨,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商贾云集,书写了经济的繁荣篇章。在这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与本土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塑造了独特而迷人的城市风貌。贵阳,以其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也见证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但贵阳“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文化基因与城市精神却历久弥新。为深入解码贵阳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贵州日报报刊社聚焦“文化贵阳贵安”主题宣传活动,推出“寻脉贵阳700年”主题报道,通过贵阳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以深入的采访和丰富的史料,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贵阳的历史深处,感受这座城市的古老韵味和现代活力。
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寻脉之旅。
“没想到,贵阳历史上还真的有过文武状元,以前只是听说过。”8月暑期,昆明某中学的蒲老师和一帮朋友到贵阳游玩。在曹状元街,她由衷发出一番感叹。
曹状元街是贵阳市的一条地标街巷,很短,仅有几百米。修缮后的街道古色焕发,当年那个竞得武状元的曹维城仿佛英姿回归,点亮了这处人文景点。
夜晚亮灯后的曹状元街状元楼流光溢彩。(通讯员 赵松 摄)
曹维城是清朝贵州贵阳府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20岁的他高中癸未科武举殿试进士第一名,被康熙皇帝钦点为状元。对此,道光《贵阳府志》、民国《贵州通志》等文献均有记载。
曹维城致仕后并不眷恋他乡的衣锦生活,而是返回贵阳继续修武。他选择在仓后街(今富水南路)西侧的常平仓内定居。这条巷子是贵阳府的粮仓所在,所以叫做常平仓。曹维城曾经在这里建造过一座府邸。资料记载,府邸为中式四合院,前有朝门,院内广植花木,砌有鱼池,府外道路铺砌青石板,后人将这条路叫作“曹状元街”。
在人们的印象中,武状元都是孔武有力的硬汉形象,但文武兼修的曹维城颠覆了这个认知。他的诗作留下的虽不多,却能彰显其文字造诣。从《贵阳府志》记载的曹维城所作的《初秋登黔灵山赠瞿脉上人》一诗中可见一斑:“居与佛庐近,探幽不厌频。开来天外寺,隔断世间尘。檐敞风烟细,窗虚景物新。白云常住处,从尔问禅真。”《黔诗纪略后编》亦有一首:“黔山精舍好,相对有名僧。道悟无生妙,禅参最上乘。茶煎涧中水,香霭佛前灯。不许尘凡到,云岚护几层。”
距曹状元街直线距离三里多的夏状元街,因清朝文状元夏同龢而得名。夏同龢出生于清同治七年(1868),自幼在贵阳长大,长期随父在贵阳团井巷(今团结巷)的一处四合院居宅就读。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30岁的夏同龢赴京参加会试获一甲一名。当年的《申报》《知新报》,相继刊发了夏同龢喜夺魁首的消息。
南明河
夏同龢高中状元不久便被派往日本留学,考察日本工业,成为中国历代状元中唯一的留学生。回国后,基本上都在外省供事任职。尽管如此,夏同龢始终认为贵阳这座城市是他功成名就的出发地,30年的学习和生活,让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很深。民国时期,夏同龢家的“状元府第”所在的街道改称状元街,1987年状元街又更名为夏状元街。虽然昔日的景象不复存在,但夏同龢的好学声名仍在贵阳久久回响。
华家故事是老贵阳人津津乐道的谈资。这里的华家,指的是华联辉家。1862年,华联辉举家从遵义迁至贵阳,因经营盐业积累起巨额财富。他在遵义仁怀茅台镇创办成义烧房。1915年成义烧房、荣和烧坊酿造的茅台酒走进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获金奖,一时名声大噪。
华联辉的儿子华之鸿认为,文化建设是贵州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一环,为此他倾注全力办学办报办书局,事业做得有声有色。他与唐尔镛、任可澄创办了贵州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贵州通省中学堂,也就是现在的贵阳市第一中学;出资参与创办《黔报》《贵州公报》等媒体,让贵州的传媒业蓓蕾初绽;1909年创办贵阳文通书局,意在“文以载道,通达心灵”,先进设备加上先进管理,使得书局一跃成为全国七大书局之一。
民国时期贵阳出版的相关报刊
与华家有着紧密关联的马宗荣,1918年考上公费留学日本学习,1929年回国后担任上海市教育局督学,任大夏大学图书馆馆长时创办该校社会教育系。他先后出任暨南大学、浙江大学、劳动大学、中国公学等高校教授,并兼中华学艺社常务秘书等职,后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抗战爆发后与大夏大学师生奔赴贵州,任该校总务长、教育学教授。
在大夏大学任教期间,马宗荣应华之鸿之子华问渠之邀,与文学家、著名学者谢六逸筹备贵阳文通书局编辑所。两人利用广泛的社会关系,聘请了大批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编辑所编委会,成员包括竺可桢、茅以升、冯友兰、苏步青、梅光迪、王伯群、蹇先艾、张道藩等名人。100多位文化精英组成的强大阵容,使得贵阳文通书局与当时的商务印书馆不相伯仲。对于偏居西南一隅的贵州来说,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喷水池旧貌
马宗荣担任大学教职、编辑出版图书的同时,潜心著述,先后出版著作、文集30余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大时代社会教育新论》《中国古代教育史》《王阳明及思想》《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等。他集出版家、教育家、编辑家、图书馆学家等于一身,对贵州乃至中国的文化事业和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陆青剑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贵阳市档案馆提供
编辑 罗昌
二审 李中迪
三审 胡丽华